列车调图 暑运开启
7月1日,旅客在江苏徐州东站检票进站。 当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同时为期62天的2025年全国铁路暑期运输也拉开帷幕。 新华社记者毛俊摄 7月1日,旅客在浙江湖州站依次检票进站。 当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同时为期62天的2025年全国铁路暑期运输也拉开帷幕。 新华社发(伊凡摄) 7月1日,旅客在河北石家庄火车站乘车。 当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同时为期
2025.07.02
粤看粤美|丹荔垂枝锦鲤跃
近日,广州市番禺区宝墨园内,荔枝缀满枝头,园区水道连通,锦鲤成群,闻人声而聚,与累垂丹果交织,一幅“荔枝锦鲤图”跃然眼前,独特的岭南水乡赏荔风光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游客坐上游船,身穿罗裙,手持团扇,让摄影师定格夏日美景。游客漫步园中,欣赏“丹荔映壁”“红云叠翠”等景观,感受“朱丹彤彤压枝低”的盛景,体验“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舌尖享受。
2025.07.01
精神家园,他们这样守护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乌漆木门、雕花门楣、朱红窗棂的百年石库门小楼芳华依旧,门前人流如织。人们来此探寻世界第一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密码。 旧址里、展陈中、文创间,红色起点的精神力量穿越百年,依旧焕发直击人心的强大磁力。仅2024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量就超300万人次,观众来自世界各地,是上海独具魅力的文化地标。 游人手持文创明信片,在中共一大
2025.06.30
广东打造千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6月25日,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在进行舞蹈表演。 近年来,广东加快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组建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医疗健康、人才教育、城市管理、特种工业等领域持续创新,支持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 据广东省工信厅统计,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产量同比增长31.2
2025.06.27
“兵马俑—陕西秦汉文明”展览亮相澳大利亚珀斯
这是6月25日在澳大利亚珀斯西澳博物馆拍摄的展品。新华社发(周丹摄) 新华社澳大利亚珀斯6月25日电(记者刘晓宇 张淑惠)“兵马俑—陕西秦汉文明”展览25日在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的西澳大利亚博物馆举行开幕式和预展。 这是6月25日在澳大利亚珀斯西澳博物馆拍摄的展品。新华社发(周丹摄) 展览分7个展区,以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为历史背景,在不同主题下展出饰品、器皿、乐器、武器等上百件文物
2025.06.26
重庆:科技赋能大足石刻 注入新活力
6月24日,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区一处数字化声光场景中体验。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始凿于初唐,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大足石刻保护工作,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注入新活力。 目前,大足石刻已有75处文保单位实现数字化信息采集全覆盖,初步完成数字档案建设。同时,大足石刻景区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建“智慧景区”,打造8K球幕电影、VR体验等项
2025.06.25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2025毕业日系列活动
6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学位授予仪式现场,教授徐楠(左)为一名毕业生拨穗。 当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2025年毕业日系列活动,包括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青春歌会等。据了解,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8390名毕业生学成毕业,踏上崭新的人生旅程。 新华社记者陈朔摄 6月23日,留学生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典礼上。 当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2025年毕业日系列活动,包括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
2025.06.24
南博会上的“科技范”
6月22日,小朋友在第9届南博会上与机器人对弈。 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于6月19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本届南博会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等高科技展品琳琅满目,吸引众多观众参观体验。 新华社记者高咏薇摄 6月22日,观众在第9届南博会上参观一款无人机。 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于6月19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本届南博会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等
2025.06.23
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举办地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为期6天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6月19日在云南昆明开幕。本届南博会有7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2500多家企业参展,覆盖了南亚、东南亚所有国家。 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6月19日拍摄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举办地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为期6天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6月19日在云南昆明开幕。本届南博会有73
2025.06.20
每3天一颗星!——从“造星工厂”到太空织网的“银河速度”
新华社记者陈芳、戴小河、张漫子 走进北京银河航天方舟实验室,十万级洁净车间里,自动焊机正以毫伏级的电压精度进行柔性电池片的焊接,相邻的自动贴片机同时以0.05毫米级的精度把电池片嵌入柔性基板,制造薄如蝉翼的卫星翅膀。 这一幕高端制造场景,正是“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探访时看到的画面。它将卫星制造从“定制化手工作坊”推向“数字化生产线”,其年产150颗卫星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