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三尺讲台“播火者”——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傅婉娟
于晓泉、王微粒、李哲 八一前夕,国防科技大学校园。一批毕业学员在陈赓雕像前列队告别,奔赴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 “青年学员向着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奋斗,离不开军队院校思政教育引领。”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将最后一堂思政课讲堂搬到了这里。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左三)在课后与学员讨论问题(7月22日摄)。新华社发(王骁摄) 三尺讲台,三十
2025.07.31
做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智慧大脑”——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王超
夜幕初垂,东部战区某部作战研究室灯火通明。 汇报席上的高级工程师王超手持激光笔,讲解着对于未来作战动态的构想。 “联合作战战场信息环境错综复杂,我愿成为穿透迷雾的那道光。”这句誓言始终激励着王超前行。 这是东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王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天宇摄) 2016年,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王超被遴选纳入战区新组建的某保障队。 他敏锐地意识到,摆在他们这代人面前的课题,是尽快从单
2025.07.29
年近八旬老党员用小院点亮“中国红”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新安所街道文承街,年近80岁的张建生,自2007年以来一直坚持宣讲老一辈革命故事,花费65万余元把自己家小院打造成“宣讲阵地”,并且坚持免费开放。同时,他认真研读党的理论,用自己接地气的语言传播好党的声音,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草根宣讲员”。 张建生。云南省委文明办供图 自掏腰包打造“宣讲庭院” 1978年7月,张建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一生为党,做无
2025.07.28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青春沸腾在岩层深处——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崔道虎
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一级军士长崔道虎(右二)与营连干部交流设备革新思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刘明松摄) 大山深处,人迹罕至。 岩层之下,战斗着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用凡人之躯托举大国长剑,被誉为导弹“筑巢人”。 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一级军士长崔道虎,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 “我想当发射导弹时那个按点火按钮的人!”30年前,怀揣着梦想来到部队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岗位是建设阵地,为导
2025.07.25
“海岛信使”石进全:二十余载邮路情
一片海,一条船,一个人,在福建省三都澳海域,宁德市蕉城区邮递员石进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海岛信使”。 石进全在三都镇虾荡尾村送快递。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8岁时第一次跟着父亲摇木船送书信,18岁时从父亲手里正式接过邮包,这条福建唯一的海上邮路,父亲坚持了23年,石进全也奔波了28年。 4个海岛、8个行政村、8个海上渔排社区是石进全服务的区域。早8时赶到三都镇客货邮融合服务中心,按地址将邮件、
2025.07.23
讲台捧书卷 灶台做羹汤
“先比较‘元’,再比较‘角’。所以,这两个数究竟哪个大?”站在那王小学一年级的讲台前,教师黄永勇讲完一个知识点,向孩子们提问。 “4元3角大于3元4角!”讲台下,5个孩子大声回答。 黄永勇给孩子们上课。人民网记者严立政摄 那王小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的偏远乡镇——东凌镇,距离县城70多公里。这里仅有两名教师,3个年级,13个学生。黄永勇和妻子黄秀碧除了给孩子们上课,还要负责他们的
2025.07.21
单人单车横穿中国,“独行女侠”太酷了!
凌晨4点,安徽省淮北市博旭洲物流有限公司女驾驶员谢琳开着重型卡车,驶入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家企业。 看着货物慢慢卸载完毕,谢琳轻舒一口气:“又完成一单任务!” 谢琳今年56岁,驾龄35年,驾驶里程500万公里。从业至今,谢琳始终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准时、安全地送达每一单货物。 谢琳在自己驾驶的货车内留影。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因为父亲是一名汽车兵,谢琳从小就
2025.07.18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在葡萄园,年轻酿酒师为“紫色名片”添彩
新华社记者艾福梅 盛夏的宁夏贺兰山东麓,绵延成片的葡萄园绿意盎然。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宁夏用40余年不懈耕耘将葡萄酒产业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寻味而来的一张张年轻面孔,正用坚守与创新,为其注入新活力。 “90后”酿酒师梁宁觉得,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学习、敢于改变”。“在葡萄酒酿造领域,每年我都会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或创新,力求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品鉴体验。”他说。 梁
2025.07.16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张桂芳:用青春为乡村添彩
河南省鹤壁市石林镇三家村的故事,因一位“95后”村党支部书记的返乡足迹而生动精彩。她叫张桂芳,是村民口中的“娃娃书记”。 2020年底,年仅23岁的张桂芳响应“头雁回归”计划,从外地返回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短短几年,她带领村民修路、铺水管、清理河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将昔日穷山村打造成网红“彩虹村”,用青春为乡村添彩。 记者:姜亮
2025.07.15
“人民楷模”都贵玛:初心如炬 大爱无疆
翻开内蒙古档案馆的资料,真实记录了1960年三千孤儿北上的历史。在“1960年移入儿童设备购置费明细表”中列入的品名里,有小木床、小毯子、小桌子、澡盆、枕头、毛巾……这一件件小巧的育婴工具的背后,是一群细心的妈妈在为即将领养孩子的精心筹备。 在这幅感人的画卷中,最鲜活的面容就是“人民楷模”都贵玛。 1942年,都贵玛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一个普通牧民的家庭。1960年,当“国家的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