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丨额济纳:晚秋胡杨美
这是10月30日拍摄的胡杨林(无人机照片)。 晚秋时节,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别有风骨,苍老遒劲,美不胜收。 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这是10月30日拍摄的胡杨林(无人机照片)。 晚秋时节,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别有风骨,苍老遒劲,美不胜收。 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这是10月30日拍摄的胡杨林(无人机照片)。 晚秋时节,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别有风骨,苍老遒劲,美不胜收。 新华社记者连振
2025.10.31
非遗品牌焕新计划启幕 以文化为桥促中外经贸文旅深度融合
近日,“北京国际品牌周·非遗品牌焕新计划”举办。活动由北京国际品牌周组委会主办,友利互动(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协办,全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等提供支持,与会嘉宾们共探非遗发展与国际合作。 非遗成跨国文化交流连接器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苏鄂副主任指出,全球非遗是文明互鉴的桥梁,可以从促进非遗数字化转化、深化国际人文交流、推动非遗国际商
2025.10.30
安徽黟县:奇墅湖晨雾美如画
2025年10月23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奇墅湖晨雾蒸腾,金色的霞光洒满整个湖面,熠熠生辉,宛如仙境。2025年10月23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拍摄的奇墅湖晨雾景观。CICPHOTO/施亚磊摄2025年10月23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拍摄的奇墅湖晨雾景观。(无人机照片)CICPHOTO/施亚磊摄2025年10月23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拍摄的奇墅湖晨雾景观。(无人机照片)CICPHOTO
2025.10.29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重庆奉节:“诗城”风光引游人
这是10月27日拍摄的重庆奉节瞿塘峡一带景色(无人机照片)。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奉节县,有着“中华诗城”的美誉。近年来,当地利用其独特地貌、壮丽风光和悠久诗词文化等优势,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白帝城、夔门等为代表的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领略“诗城”魅力。 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这是10月27日拍摄的重庆奉节瞿塘峡一带
2025.10.28
我国鸟类保护成果显著 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郭香玉)10月23日,记者从2025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组会议上获悉,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了稳定增长,栖息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衔枝筑巢的东方白鹳。国家林草局供图 中国始终重视加强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十四五”期间,进一
2025.10.27
“村BA”助力文旅产业更有活力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10月17日,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冠亚军决赛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举行。据统计,当晚现场观众超2万人,气氛热烈。村里的民宿、餐馆早早被订满,处处是升腾的烟火气。 台盘村村民早已熟悉这样的热闹,自2022年打响“村BA”品牌,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把村里的篮球赛
2025.10.24
四川黄龙景区迎来今秋第一场降雪
俯瞰黄龙景区五彩池(10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10月2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黄龙景区迎来今秋第一场降雪,五彩池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新华社发(孙家鹏摄) 俯瞰黄龙景区五彩池(10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10月2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黄龙景区迎来今秋第一场降雪,五彩池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新华社发(孙家鹏摄) 俯瞰黄龙景区五彩池一角(10
2025.10.23
解锁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东罗村的四季文旅密码
东罗村位于江苏省泰州兴化市处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化垛田的核心区域 这是2025年10月17日拍摄的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社根摄)从垛田花海到古街文脉从四季风物到非遗活态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东罗正以“水、田、林、垛”的生态基底与其人文积淀邀你共赴一场跨越四季的“文旅盛宴” 2018年9月23日,在江苏省兴化市东罗村举办的农民丰收节主题
2025.10.22
重庆石柱桥头镇: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照片,重庆,2025年10月15日这是10月15日拍摄的石柱县桥头镇景色(无人机照片)。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位于武陵山腹地,当地背靠大风堡原始森林,坐拥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山水秀丽、风景宜人。近年来桥头镇依托山水生态与田园风光资源,以“农业+文化+旅游”为发展路径,构建起特色风情民宿、休闲旅游观光等业态,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2025.10.20
“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
夜空为幕,景区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编织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奇观;戴上VR眼镜,沉睡的兵马俑仿佛在眼前“复活”;火星主题基地里,孩子们穿上宇航服,开启一场激动人心的“太空任务”…… 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在全国多地真实上演的“科技游”场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不断迭代,正催生出大量可感知、可交互、可延伸的文旅新体验,逐渐打破“隔着玻璃看、跟着导游走”的传统旅游模式。 “科技游”为何能持续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