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有戏 ——从艾平等女性作者笔下的“她”谈起
□于志超去年9月中旬,我拜读了艾平老师《给丰收村的新故事起个头》,这本书讲述了许多扶贫工作的动人事迹。故事里有一位被帮扶老人林群意,她来自香港,50年代因着爱情来到并扎根于内蒙古。她的爱人去世后,林群意被迫嫁给了当时村里的治保主任。当他们第一个孩子夭折被弃的场面被林群意看到后,她间歇性精神失常了。这是一个受过教育,体验过人生美好的女性,她知道自己的境遇意味着什么。但在那个年代里,女人又能左右什么呢
2025.03.07
梁晓声:《人世间》之后
冬日的午后,记者进入梁晓声家中时,他正在书桌前修改一部电视剧剧本。“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初创时期的故事,”梁晓声说,“这是我最后的原创。” 很多读者曾经沉浸在由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中,但可能不知道作者还曾创作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带有社会学视角的作品;他是著名的知青题材作家,写有《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雪城》,而《田园赋》则显示他“跨界”的努力,他的创作甚至还涉足“荒诞(主义)
2025.03.03
水的哲学与思辨之旅 ——读涂玉国组诗《大海的寓言》有感
□冷丽珍作为汉水边长大的诗人,涂玉国的诗歌总是在有意和无意间对水进行歌咏。歌咏水成为涂玉国写作的重要母题,除了他新近出版的诗集《汉水汤汤》外,本文所赏析的这组诗仍然与水有关,可见诗人对水的关切成为一种写作的本能。《大海的寓言》这组诗通过一系列细腻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水的哲学思考,并通过对人性与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探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大海的寓言》这组诗中,诗人通过大与小的对比,揭示了自然万物
2025.02.28
在乡土记忆与游戏智慧中寻觅逝去的童趣——读侯珏《儿戏》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这段流传数百年的睿智箴言,将孩童天性比作初萌的草木,道出了游戏对成长的深远影响:自由舒展则茁壮成长,过分拘束则会摧折天性。这种朴素而深刻的教育智慧,在电子娱乐主导儿童生活的当下,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游戏不仅关乎天性的舒展,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源自民间的乡野游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文化积淀,是儿
2025.02.26
几个关键词浅谈姜群诗集
□刘川流水。《西游记》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孙悟空怒辞弼马温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他感到纳闷,明明自己才走几天,为什么几天前追随他的那些猴子都已垂垂老矣。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猴出来解释道:“天上一天,地下一年。”之所以谈这个,是想说上天这件事可以脱离或变慢时间。写诗,属于天马行空、脱离世俗的离地上天行为。因此,一个诗人是不老的。尤其是诗人到了中年之后,因为阅历和经验的累积,中年以后的诗人越发通透与豁达,
2025.02.21
诗情倾注贺兰山 ——读王跃英散文诗有感
□王丽娟这些年我经常穿过整个宁夏腹地,在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左旗小住,我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又一个家。阿拉善左旗正好与石嘴山一山之隔,我在石嘴山山之西麓眺望,涂写山之西侧的诗文。2024年10月,在六盘山诗歌节上,我认识了宁夏散文诗人王跃英,得了一本他的散文诗集《在山之侧》。作为散文诗爱好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散文诗集品鉴起来,我发现这是一本塞上散文诗集。巧得很,诗人王跃英身处的宁夏正好在我身边这座山
《花猫花猫你别闹》
作者:梁培龙(图)郑铸彪(文)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童谣绘本,由中国传统水墨画大师梁培龙与新生代绘本作家郑铸彪联袂打造。书中以生活与劳动为主题,精心挑选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高频字,创作了十九首富有趣味、易于朗读,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的新时代童谣,配以充满韵味和艺术感的传统水墨画,描绘了乡村生活中孩子们童趣十足的生活场景与劳动画面,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识字能力
2025.02.17
《不舍昼夜》
作者:王十月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内容简介:主人公王端午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小山村,他不甘走父辈的老路,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辗转深圳、东莞、广州等地打工,度过了短暂、平凡却不乏精彩的一生。他经历过居无定所的窘迫,体会过成功的快乐,品尝过爱情的甜酸……本书作者王十月用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经历绘成了一张长长的画卷,其中有时代声音的回旋、有人们内心沟壑的纵横、有各式人物命运的漂泊和浮沉。
《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
作者:徐琳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按照时间线索,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以一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本书作者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致力于玉器与玉文化的研究,通过“库房考古”的方式对故宫收藏的大量玉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再研究”,体现了文博工作者的坚守与钻研精神。
2025.02.14
在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间游走 ——评范雨素的长篇小说《久别重逢》
□涂玉国不久之前,襄阳作家范雨素推出了她的首部长篇小说《久别重逢》,引发了不小的热潮。这在纯文学作品不好卖的当下,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奇迹的背后不是因为范雨素的文字有多神奇,而是因为人们对范雨素身为育儿嫂却在文学领域有所成充满了好奇。为了满足心底深处潜藏的窥探欲望,人们愿意付出金钱和时间来阅读她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人们混淆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分不清虚构和现实。读者用审视、探查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