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淼
当浙江韭山列岛的潮声裹挟着中华凤头燕鸥的鸣叫叩响纸页,青年作家陈伟军以《神鸟的岛屿》艺术为舟,载着读者驶向一个充满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的文学世界。这部以真实护鸟行动为蓝本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少年江小鹏的成长轨迹,在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维度上构建起一座精神岛屿,让神话之鸟的振翅声与少年心灵的蜕变声共振成新时代的生态交响曲。
小说开篇以“梦里的蓝”为引,将燕鸥的迁徙轨迹编织成少年江小鹏的精神图谱。当主人公第一次目睹燕鸥群掠过海面的场景时,作者用诗性语言勾勒出“银翼划破晨雾,喙尖挑起第一缕阳光”的视觉奇观,将生物学意义上的濒危物种燕鸥转化为具有神性色彩的文化图腾。一方面,护鸟志愿者丁鹏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燕鸥种群从销声匿迹到重新繁衍的生态奇迹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少年们从最初对燕鸥“神话之鸟”抱有猎奇心态,到理解“每枚鸟蛋都是生态系统基因密码”的认知转变,隐喻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神性的重新发现。当书中渔乡少年阿海将祖传的捕鱼技艺转化为护鸟监测技能时,传统生存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恰似燕鸥翅膀下涌动的气流,托举起文明转型的希望。
韭山列岛的地理空间在小说中演变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成长地域。铁墩岛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物理现实,反而为少年们在精神层面无限拓展提供了可能性。作者通过“潮间带探索”“夜观星轨”等场景设计,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当少年们用望远镜追踪燕鸥育雏时,显微镜般的观察视角让他们看见“雏鸟绒毛上凝结的盐晶折射出七色光”;在台风季参与抢修监测设备的过程中,狂风暴雨的洗礼成为最生动的成人礼。
来自城市的江小鹏、擅长绘画的林芊芊与渔民后裔阿海构成的复杂关系,恰似岛屿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共生状态。当城市少年教会渔乡少年使用无人机监测时,传统护鸟经验与现代科技形成互补;而林芊芊用画笔记录燕鸥形态的行为,则将科学观察升华为艺术感知。这种跨文化对话在“阿海与春草”这个章节达到高潮,当阿海用祖传的渔歌安抚受惊的燕鸥时,民间艺术与生态保护完成了一次血脉相连的传承。
小说对生态危机的书写始终保持着文学的克制与哲学的深思。当丁鹏向少年们讲述燕鸥蛋曾被渔民当作“海神之泪”收藏的往事时,人类历史中隐藏的生态智慧被轻轻揭开;而现代盗猎者用无人机投毒的情节,则将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推至前台。这种今昔对比在“新生的‘神话’”这一章节形成强烈的反讽:当科研人员用3D打印技术制作燕鸥假蛋诱导繁殖时,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博弈恰似燕鸥双翼的阴阳两面。
作者通过“追风者”等意象群构建的生态寓言体系,最终指向文明救赎的可能路径。当少年们在暴风雨中手挽手组成人链保护监测设备时,个体生命汇聚成抵御文明危机的堤坝;而林芊芊将燕鸥画作捐赠给国际环保组织的行为,则暗示着生态意识的全球流动。这种从岛屿出发的叙事辐射使小说超越了儿童文学的范畴,成为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温柔叩问。
作为扎根宁波本土的创作,小说在地理书写的表层之下暗涌着文化寻根的暗流。韭山列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渔民祭海仪式等细节描写,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质的文学地理坐标系。当江小鹏在哥哥的笔记本上发现“1987年韭山列岛被划为禁渔区”的历史记录时,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汇点上生长出超越地域的文化认同。
作者将宁波方言中的“海瓜子”“跳鱼”等词汇自然融入叙事,使海洋文化获得鲜活的语音载体;而“星星点灯”等章节标题对民谣的化用则在文本肌理中注入民间文化的基因。当少年们用混杂着方言与普通话的“海岛普通话”交流时,语言成为文化融合的最佳见证。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神鸟的岛屿》以其独特的叙事美学完成了对生命共同体的深情告白。当读者合上书页时,韭山列岛的潮声仍在耳畔回响——那不是简单的自然声响,而是文明觉醒的脉搏,是少年们用青春书写的生态宣言,更是神话之鸟翱翔天际时投下的希望之影。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生态链上的神鸟,而守护它们的家园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精神岛屿。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