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清晨,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像往常一样,巡护员王小龙登上瞭望塔,透过望远镜,朝湖面方向远眺。“鸟儿们‘起床’喽!”顺着王小龙的目光望去,草洲上空,星星点点,一只只候鸟展翅盘旋,一直延伸到雾霭深处。自1987年退伍后,王小龙在这里度过了38年光阴,与候鸟们结下不解之缘。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染霜,王小龙践行着守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一片湿地、一群精灵”的誓言。王小龙(左)把受伤候鸟送
2025.08.19
沈蔚:新闻战线“钢铁般的英雄”
新华社记者朱程、任丽颖 80多年前,冀中战场上,时任冀中通讯社(后为新华社冀中分社)副社长沈蔚,深入群众采写新闻,为开拓“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新局面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将军曾亲笔题写:“学习沈蔚同志刻苦勤奋的革命精神,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沈蔚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沈蔚,原名朱鸿寿,江苏吴县唯亭镇(今江苏苏州唯亭街道)人,自幼聪颖,读书用功,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他因
2025.08.15
“责任作脊梁,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8月10日在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拍摄的临时安置点(无人机照片)。 在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临时安置点,记者见到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凯时,他正在清点救灾物资。连日来,他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的皮肤蜡黄,眼角布满血丝,嗓音沙哑,脚底磨破的水泡让他走起路来不自然。当看到满载物资的车辆驶入村子,他疲惫的脸上终于绽开一丝笑容。 8月7日晚,一场山洪突袭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洪水裹挟着泥沙、
2025.08.13
“我是党员,我得坚守”(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8月7日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 “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恢复供电。”8日凌晨5点多,不等雨停,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突击队队长顾得军带着20名队员分头向灾区进发了。 路上洪水漫过,淤泥厚积,车辆很不好走。“下车,徒步前行!”经过研判,顾得军和同事们挎上工具袋,改为步行。走至小康营乡南北关村,发现两条输电线中断,2000多户村民用电受到影响。正当突击
2025.08.12
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五名电影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用镜头记录时代反映时代,以视效技术推动行业发展,把中国故事讲到国际舞台……他们,奋战在电影行业一线,为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和电影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电影行业从业者代表围绕“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新华社记者潘旭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日在京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名电
2025.08.08
同心赓续鱼水情——二〇二五年“最美拥军人物”速写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拥军人物”,共有8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此殊荣。 爱军拥军,用情用心。他们满腔热情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大力支持部队建设改革和练兵备战。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拥军故事,书写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建设巩固国防,贡献拥军力量 西藏军区詹娘舍哨所,坐落在海拔400
2025.08.06
乡村“书痴”:愿每一本书都能被遇见
在江西万载县鹅峰乡,绿树阡陌间有一座书院,馆藏超过300万册图书,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私人图书馆。 今年43岁的袁宇是书院的创立者,从事图书收藏超过20年。出身农家的他读书时经常泡在县图书馆,尤其对地方史志有着浓厚兴趣。1998年,读高二的袁宇看到县图书馆一则旧书处理公告,向父母借了3000元钱,买下了这些旧书,开启了自己的藏书生涯。 大学毕业后,袁宇全职投入二手书的收藏和交易,2008年,他
2025.08.04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三尺讲台“播火者”——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傅婉娟
于晓泉、王微粒、李哲 八一前夕,国防科技大学校园。一批毕业学员在陈赓雕像前列队告别,奔赴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 “青年学员向着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奋斗,离不开军队院校思政教育引领。”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将最后一堂思政课讲堂搬到了这里。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左三)在课后与学员讨论问题(7月22日摄)。新华社发(王骁摄) 三尺讲台,三十
2025.07.31
做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智慧大脑”——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王超
夜幕初垂,东部战区某部作战研究室灯火通明。 汇报席上的高级工程师王超手持激光笔,讲解着对于未来作战动态的构想。 “联合作战战场信息环境错综复杂,我愿成为穿透迷雾的那道光。”这句誓言始终激励着王超前行。 这是东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王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天宇摄) 2016年,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王超被遴选纳入战区新组建的某保障队。 他敏锐地意识到,摆在他们这代人面前的课题,是尽快从单
2025.07.29
年近八旬老党员用小院点亮“中国红”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新安所街道文承街,年近80岁的张建生,自2007年以来一直坚持宣讲老一辈革命故事,花费65万余元把自己家小院打造成“宣讲阵地”,并且坚持免费开放。同时,他认真研读党的理论,用自己接地气的语言传播好党的声音,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草根宣讲员”。 张建生。云南省委文明办供图 自掏腰包打造“宣讲庭院” 1978年7月,张建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一生为党,做无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