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一场唤醒生态良知的认知革命 ——读《我的眼里有片森林》有感
2025.09.19 12:10

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里,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电子屏幕取代了观察蚂蚁的玻璃片,降噪耳机阻隔了真实的鸟鸣,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变得不真实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我的眼里有片森林》如一扇被重新开启的生态之窗,令人重新接触到真实的自然。这部由刘奔与薛紫琼联袂创作的绘本,以颠覆性的叙事结构与具有哲学深度的视觉语言掀起了一场唤醒生态良知的认知革命。

传统自然绘本往往将人类置于观察者的绝对位置,动物沦为被凝视的客体。而《我的眼里有片森林》通过对话式叙事彻底重新建构了双方的关系:松鼠捧着“森林绿卡”直视读者,青蛙在雷雨中抱紧自己等待合唱,猫头鹰展翅划破夜空时留下“自由轻盈”的叹息。这种叙事方式暗合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当动物穿透纸页与人类对视时,人类将会承认这些生命的独立性与主体性。

《我的眼里有片森林》的双层叙事结构堪称精妙:单页中动物平视的目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跨页里诗意铺陈的理想生活场景则构成情感缓冲。当读者在“幽蓝天空挂着一枚弯月”的跨页中看到松鼠嬉戏时,既欣赏到了自然之美,又会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失落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而感到惋惜,从而重新认识生态的价值和人类工业化的得失。

薛紫琼的插画构建了严密的隐喻体系。动物们最初闭上的眼睛与后续直视的目光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人类从漠视到觉醒的过程。那些躲在森林里隔着带刺的篱笆的凝视既是物理屏障的象征,更是指向了现代文明对野性的规训——正如绘本中猫头鹰的飞行轨迹被城市灯光切割,这何尝不是生态空间被现代文明压缩的视觉化呈现?

绘者采用铅笔素描与水彩结合的技法,在黑白主调中点缀斑斓色彩。这种设计暗藏深意,当松鼠的绿卡、青蛙的荷叶、猫头鹰的月光被彩色突显时,生态网络中关键节点实现了可视化。更令人惊叹的是画面中的留白艺术,这些未被图案填满的空间,恰恰为儿童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刘奔的文字摒弃了说教式的宣言,转而通过描写儿童能感知的意象来传递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当青蛙在雨中酝酿池塘大合唱时,个体生命的声音被纳入了集体韵律之中;当松鼠练习跑出人生加速度时,自然律动与人类成长形成了奇妙共振。这些文字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是生态网络中平等的节点,既非中心也非边缘。

绘本中反复出现的“水”的意象极具象征意义。雨滴汇流成溪,溪水滋养农田,农田反哺森林,最终汇入江河湖海。这个循环系统暗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整体论不谋而合。当儿童读者跟随水流轨迹漫游时,不知不觉中已构建起系统思维的认知框架。

这部作品的价值远不止于儿童读物范畴。当成年读者与绘本中渴望被你看见的动物目光相遇时,何尝不是在接受生态良知的拷问?那些被现代性异化的感知能力,在黑白素描的细腻笔触中逐渐复苏——我们开始听见雷声中青蛙的心跳,看见月光下猫头鹰羽毛的颤动,感受到雨滴汇流时的生命共振时,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东西重新回来了。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我的眼里有片森林》提供了一种非对抗性的解决方案,不是通过恐惧警示,而是借助艺术美感唤醒内在的生态自觉。当儿童在绘本中学会用平等目光看待所有生命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参与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这种关系不再基于征服与被征服,而是源于相互凝视中的理解与尊重。

合上这本绿色封面的绘本,那些穿透纸页的目光仍在脑海中不断闪烁。正如薛紫琼在创作手记中所言:“生命与生命或许就在这种对视中被联结”。在这个技术理性主宰的时代,这种带着温度的视觉对话或许正是我们重建生态文明的精神起点。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