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栖居着诗意与生命哲思的文字(上) ——评林清平散文集《路过人间》
2025.09.11 08:10

  林清平身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新派散文家,其创作脉络中始终贯穿着对生活本质的探寻。2025年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散文集《路过人间》是继《禅思微箴言》《清平智慧书》等作品后,林清平又一部凝聚生命智慧的力作。

这部收录76篇文章的散文集既是自然之书、乡土之志,也是生活之趣与心灵智慧融合的产物。正如作者所言,此书是作者路过人间的一份笔记——记下晨露凝成的永恒、山芋藏着的春暖、父亲话语化作的人生密码。序言中“人生如旅行,于喧嚣中守内心净土,于纷扰间寻灵魂安宁”的表述,不仅是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更展现了林清平一贯的精神追求。全书以“自然觉醒”“乡土温度”“情丝织锦”“社会镜像”“心灯长明”“生命追问”六辑为脉络,构建起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思想旅程,每辑文字各有侧重却又浑然一体,共同诠释路过人间的深层内涵。

《路过人间》的主题扎根于对自然的哲思,聚焦时间、生命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林清平以自然为镜,颠覆了人们对时间的机械认知,提出“时间未必只在钟表里流转,更在万物生长的年轮中镌刻永恒”。《年轮里的晨光密码》中,他将古树年轮比作时光刻度,写下“晨光浸润旧物的时光刻痕,能把三百年前的晨露照回原形”的句子,让光影与时间交织出诗意;《花开花落都很美丽》里“盛开时倾情绽放,凋零时优雅谢幕”的句子,则将自然现象升华为人生态度,既接纳生命的暂存性,又珍视其过程中的美好。

而乡土记忆是这部作品另一动人底色,辑二“乡土温度”中,茅草岗的屋基、父亲栽的桦树、山芋玉米糊的香气、乌桕树顶的鹊巢等意象,构成了作者路过人间的精神根脉。他并非简单怀旧,而是将乡土视为随身携带的温暖——即便身处城市,仍能从一碗山芋玉米糊中吃出春暖。作者从修剪文字联想起父亲修剪枝丫的往事,后记中“根系深扎故土,枝丫伸向苍穹”的告白,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想法:乡土从未远去,是精神滋养的源头。《父爱如林》和《世间最美的诗篇》里,对父亲母亲的深情描摹更将乡土情感与亲情融为一体,尽显人间至真。

当视野转向社会,《路过人间》又成为一面映照众生百态的“社会镜像”。林清平以敏锐视角捕捉现代性困境,指出现代人的年轮被切割成碎片,人们在追逐功名利禄中遗忘生活本意。辑四“社会镜像”里,盲人学者李雁雁穿越黑暗、守林人续写自然的编年史、修鞋匠眼底映着星光,这些平凡生命不再是背景板,而是路过人间时值得驻足的光亮。《人生不是一场赛事》直击痛点:“匆忙赶路的人,生命中没有季节,人生里只有事务”,他以阳光下的瞌睡、蜗牛不羡飞鸟等意象倡导闲庭信步的从容,拒绝被效率绑架,在慢下来的时光里感受晨露折射、稻花香气与亲情温度。作品的核心主题最终落于心灵探索与生命觉醒——林清平认为“若未经历睁大眼睛独自面对自己的失眠之夜,便未真正品味生命”,在人们被物质裹挟的当下,他以平和睿智的心态与内心对话,探寻幸福本质。《向心灵问个路》中“当灿烂成为本能,每个清晨皆会自亮心灯”的感悟,《活在当下》里“今日深耕土壤,明日自成荫凉”的体会,《清空和填空》中“放下执念为当下美好腾出空间”的思考,都为现代人提供了挣脱浮华、回归本我的精神路径。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