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民国学术生态的立体图景 ——评陆阳新著《钱穆与同时代学人》
2025.09.05 21:10

在20世纪中国激荡的学术浪潮中,历史学家钱穆的身影始终执拗地逆流而上。当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席卷学界时,这位无锡儒家学者却以《国史大纲》为桨,在破碎的文化河床上开辟出一条为精神故国正名的航道。无锡市作协副主席、文史学者陆阳的新著《钱穆与同时代学人》以20余位学者的学术交锋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民国学术生态的立体图景,揭示了传统儒家学者在现代转型中的精神突围史。

钱穆与学者胡适的学术争论堪称全书最耀眼的火花。当胡适以“整理国故”为旗,试图用科学主义方法将传统文化标本化时,钱穆在蒙文通续聘事件中拍案而起:“劣等生之语不当据为选择教师之标准”。这种看似迂阔的坚持,实则是对学术评价民粹化倾向的警惕。在《章实斋遗书》归属问题上,胡适将珍本锁入私人书库,钱穆则推动其进入公共图书馆,两种学术伦理观的冲突直指现代学术制度的核心——知识究竟该服务于精英还是大众?

20世纪的中国学术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不断交锋,学术战场剑拔弩张,而《钱穆与同时代学人》一书却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学术界。历史学家顾颉刚与钱穆立场相左,但顾颉刚力荐钱穆的作品《刘向歆父子年谱》在《燕京学报》上发表,这种超越门户的胸襟在学派林立、党同伐异的民国学术界犹如一股清泉。哲学家熊十力与历史学家蒙文通对佛学进行辩论,吵得不可开交,哲学家汤用彤居中调停,三人围炉夜话,茶香氤氲中,现代学术论争竟复现了宋代书院百家争鸣的雅集气象。这种学术生态的多元性,在钱梁之争中达到顶峰。当学者梁漱溟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经世情怀时,钱穆主张“书生论政仅负言责”的学术本位,所有人都在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路径,会有分歧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变革方式。

作者陆阳摒弃了非黑即白的评判框架,在钱穆与历史学家吕思勉的学术对话中,揭示出儒家学者传统“考据与义理并重”哲学思想的现代转型;通过历史学家陈寅恪“了解之同情”与钱穆“温情与敬意”的互文,勾勒出20世纪历史学的人文主义脉络。这种同情理解的书写姿态,使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学人传记。

《钱穆与同时代学人》一书对学术细节的捕捉尤见功力。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因画知更鸟被判零下二厘的轶事既展现民国教育讲规则、重个性的风气,又暗合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学术理念;吕思勉拆解地图授课的细节则揭示出钱穆融地理入历史研究方法的师承渊源。这些微观叙事如同学术史的毛细血管,让宏大的历史叙事获得了血肉细节。本书细节描写得好,是因为作者陆阳阅读了大量钱穆和相关人士的回忆文章及档案资料,并对他们的往来文集和学术异同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整合的结果。

当黑格尔的“中国无历史”的断言仍在学术领域忽隐忽现时,钱穆在岩泉寺闭关著述的背影愈发清晰。他完成的《国史大纲》不仅是学术著作,更是一场静默的文化复兴运动。

在AI技术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今天,这种学术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当算法推荐不断强化认知茧房时,钱穆对“通人之学”的追求提醒我们:学术的本质是不同思想的对话,而非同一轨道上的卫星环绕。《钱穆与同时代学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学术生态,更在于为当代学者提供了突破学科壁垒、重建学术共同体的精神路标。

合上书卷,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的谆谆告诫仍在耳畔:“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当学术争议退潮后,那些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进行精神突围的学者群像,终将汇聚成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永恒路标。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