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翻开刘乾坤主编的《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一书时,读者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巴蜀文明基因库的大门。这部以四川盆地、盆周山区、西部高原为地理骨架的著作,用440页的图片和文字,将地质运动的轰鸣、历史人物的足音与当代生活的烟火气编织成一部恢宏的文明交响曲。
《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以“山”为叙事脊梁,将四川地理划分为三大地貌单元。在“四川盆地”章节,作者从华蓥山开始写起,把华蓥山这座盆地底部的最高峰当作一把钥匙,解锁了成都平原上古蜀国不断发展壮大的秘密。书中详述的龙泉山脉不仅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分界线,更在地质运动中孕育出独特的推窗见雪山景观。2025年成都市民45次在家中观测到雪山,这一数据背后是青藏高原抬升与四川盆地沉降共同书写的地质史诗。
这种地理叙事并非是简单地把景观罗列给读者。当作者用专业术语解析角峰、冰蚀湖等地质现象时,总能在科学描述中嵌入人文注脚。例如,作者在介绍丹霞地貌时,提及大凉山彝族将红色砂岩视为火神居所的信仰;在解读岷江水系时,穿插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这种科学叙事加上文化解码的双重叙事结构,让读者在理解四川“地貌博物馆”这个外号成因的同时触摸到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正如书中所言:“每一道山脉都是大地的年轮,每一条河流都是文明的血管”。
《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的时空叙事呈现出独特的折叠特征。在“历史纵深”章节,作者借助三星堆的青铜立人把视线投向了3200年前的古蜀王国,让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与当代成都的太阳能板实现跨越千年的对话。在“微观切片”章节,书中对彝族月琴的描写堪称文学描写的典范。当“一钩浅月,两把月琴”的意象与“月琴带起舞步,舞步带起歌谣”的动态描写交织在一起时,读者仿佛看到了彝族先民在月光下将星辰轨迹刻入琴身时的场景。
《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的当代性体现在其对地理审美的重构。书中提出的审美概念,将四川人推窗见雪山的日常景观升华为艺术的集体感知。书中记录的成都摄影师申芸追逐雪山足迹的故事,表明这种个体行为已演变为城市文明的新仪式。2025年成都观山爱好者群体已突破10万人,他们用镜头重新定义着“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现代内涵。
合上《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四川地理图景在读者脑海中自动折叠成三重意象:作为自然造物的大地雕塑,作为历史容器的文明方舟,作为精神原乡的心灵地图。书中对地理决定论的辩证思考尤为深刻,在分析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先天地理优势时,作者同时强调“都江堰的治水智慧、交子纸币的金融创新、茶馆文化的市民精神”等后天文化的重要作用。这种地理禀赋加上文明奋斗的双螺旋结构,恰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
在全民焦虑的当下,《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愈方式。当书中的彝族老人说出“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我们的歌就有多长”的言语时,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或许正是治疗被物欲异化的当代人精神的良药。正如作者在跋中所写:“阅读四川地理,实则是阅读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这部著作不仅是在普及地理知识,更是一次对文明基因的深度探寻。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在岷江水的涟漪中,在盖碗茶的氤氲间,永远跃动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金永淼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