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就必须首先度过眼下的重重危机,他们既要应对以英法美日等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还要应对国内地主资产阶级、沙皇俄国残余势力的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当时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给新生的革命政权争取喘息之机,绝不能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被扼杀在摇篮中。因此,列宁高瞻远瞩地做出单方面与德国及其同盟国政府和谈、退出一战的决定。1918年3月3日,苏维埃政权与德国政府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苏维埃政权的这一果断决定打乱了协约国军队的阵脚,让同盟国的军队摆脱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得以把全部精力放在西部战线上去。虽然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和其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在1917年底至1918年初的那段时间里,协约国集团的军队在战场上因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而备受煎熬。
苏维埃政权单方面退出一战的做法让协约国集团的政府官员很恼火,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另外,苏维埃政权还与德国政府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接受了德国政府提出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不仅激怒了俄国国内部分高级将领和各方面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势力,同时也惹怒了以英法意美为首的协约国集团政府。于是,协约国集团政府便转而支持白俄政府和白军,英法意美各国政府陆续开始出兵直接武装干涉苏俄新生政权。
1918年3月9日,协约国集团政府开始出兵武装干涉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英法两国政府主导了这场武装干涉。英国军队以防止德国舰队入侵为由,在苏俄北方重镇摩尔曼斯克登陆。法美意的干涉军随即接踵而来。同年8月,协约国的干涉军便侵占了北临北冰洋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英法两国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西线战场,远东兵力极其有限,英国仅能从远东殖民地抽调1500人,另外从自治领地加拿大派出4000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负责治安与训练。于是,整个苏俄远东地区的干涉行动便由美日两国政府和北洋政府负责。按照美日两国政府间达成的约定,美军负责向苏俄远东地区派出7950人的军队,北洋政府派出2000名陆军和海容号巡洋舰。
在协约国集团出兵武装干涉苏俄新生政权的过程中,日本政府表现最为积极,因为他们在日俄战争胜利后,终于找到堂而皇之的借口(保护日本侨民)出兵苏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日本政府还以保障出兵转运为借口,变相占领了中国哈尔滨和满洲里等地。日本政府为实现其霸占苏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我国东北地区的野心,可谓费尽了心机。
捷克军团武装叛乱对协约国集团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影响。就在苏俄国内战争打得不可开交,协约国集团加紧对苏俄进行直接武装干涉之时,1918年的春天,在苏俄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地区爆发了捷克军团武装叛乱。
捷克军团全称为捷克斯洛伐克军团,该军团本是协约国集团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还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部分捷克斯洛伐克侨民和德奥战俘中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组建了志愿部队,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军队序列。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决定单方面退出一战,并解散了在俄国东线抗击德奥军队的捷克军团。被解散的捷克军团本想加入英法军队,转移到西线去继续作战,无奈当时俄国的港口绝大部分都被德奥军队封锁,捷克军团只能选择向东进入西伯利亚,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再从符拉迪沃斯托克乘船返回欧洲。
捷克军团在被遣返途中是携带武器装备的。当时,苏维埃政权考虑如果在遣返前就缴了捷克军团的武器恐会引发叛乱。但若抽调兵力押送他们前往海参崴的话,当时苏俄红军的力量又不够。面对窘困的现实,苏维埃政权索性允许捷克军团携带武器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通行。
那么,为什么在遣返途中捷克军团会发生叛乱呢?关于这个问题说法很多,有人说,遣返中的捷克军团是个庞大的队伍,一路上要吃要喝,总不能没人管吧。他们为了能够引起国际上的关注,索性就搞出点动静来,这次叛乱说白了就是一个讨饭大军的武装抗议游行罢了,但这个说法在历史上未必能站得住脚。捷克军团发生叛乱的深层原因,是当时以法英为主导的协约国集团从中作梗,想借助捷克军团的力量,配合当时战斗在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区域的高尔察克白军,对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地区的苏维埃政权和苏俄红军进行围剿。
捷克军团的叛乱给协约国集团出兵干涉苏维埃政权又提供了一个适时的借口。对此,协约国集团的官员们在巴黎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上指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对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必须给予援助”。法国政府在得到捷克军团叛乱并取得的胜利消息后立即指示:“没有盟国军事部门紧急的、可靠的指令,不要停在占领的任何一个阵地上。相反,要扩大占领区,要保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畅通。你们的目的地不是法国,而是伏尔加河的东线”。法国政府的目的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告诉捷克军团不要急于返回法国,要留在伏尔加河的东线给苏俄政府添乱,同协约国的干涉军里应外合。美国政府在捷克军团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后,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力量强大的捷克军团不仅能成功反对布尔什维克,而且能有效地对抗日本。当时,美国政府非常忌惮日本政府借协约国干涉军出兵苏俄西伯利亚之机,独得苏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实践证明美国的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
叛乱后的捷克军团凭借其优势兵力(有资料记载当时捷克军团的总兵力约为5万人)很快就占领了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主要城市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和赤塔,将俄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隔离开来。1918年6月29日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捷克军团,在其参谋长季捷里赫斯的指挥下推翻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苏维埃政权。捷克军团叛乱后,在协约国的怂恿和支持下,西伯利亚地区的反革命势力皆粉墨登场,俄国社会革命党在西伯利亚地区也掀起了一系列反革命活动,建立了西伯利亚临时政府(成立于托木斯克)等反革命政权。
1918年6月,苏维埃政权组建了远东方面军,很快就遏制了捷克军团和高尔察克白军的进攻。1918年末,捷克军团终于被逐出伏尔加河流域,之后捷克军团再未发起过有效的进攻。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加上协约国也没有出兵来帮助他们,捷克军团内部开始分裂,这使捷克军团陷入绝望。最终,捷克军团以交出白军首领高尔察克为条件,换得与苏俄红军停战的机会。1920年,捷克军团终于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改乘船返回欧洲。
1919年6月,北洋政府官员曾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考察各协约国驻守军队情况,以下是考察报告的节选内容:“查西比利亚铁路共分三段,由满洲里至伊尔库茨克,名曰后贝加尔铁路。此路由日本军队保护。由伊尔库茨克至诺沃尼古拉也夫斯克,名曰脱姆斯克铁路。由诺沃尼古拉也夫斯克至鄂姆斯克,名曰鄂姆斯克铁路。此两路由赤赫军队(当时中国人将捷克斯洛伐克称为赤赫斯拉克,故赤赫军队即捷克军团)保护。沿路驻守之军队约4万人,统归法军司令加宁节制,即西比利亚联军总司令”。
根据该报告得知,捷克军团叛乱后除先期集中兵力进行军事行动外,后期其大部分兵力都放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地区的驻守上。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叛乱行动不管算是助纣为虐,还是算作亡人自存,迟早是要被遣返回国的。而西伯利亚大铁路乃是他们返回故国的唯一通道,离开铁路或者说一旦铁路失守,他们就会陷入绝境。
通过这个报告我们还可看出一些信息,即日本政府出兵苏俄西伯利亚地区,意在谋取苏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我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利益,而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则是他们实现野心必须夺取的战略通道。在这条战略通道之上,满洲里是保证其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节点,占据这个节点就可以夺取西北方向的苏俄伊尔库茨克。在占领满洲里——伊尔库茨克之间的铁路后,就可以将自己的势力向西继续延伸。此外,以满洲里为战略节点,向南可以控制中东铁路,然后沿中东铁路即可谋取整个“北满”的战略利益。由此可见,在日本政府出兵苏俄西伯利亚地区的整个战略布局中,位于中东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之间的战略支点——满洲里,无疑是日本政府必须夺取并牢牢控制在手里的首要目标。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