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恩涛
20世纪70年代扎赉诺尔矿务局炮采工作面,工人使用煤电钻打眼。
20世纪70年代矿务局炮采工作面,工人使用钢铁摩擦支柱支护工作面。
20世纪70年代矿务局炮采工作面仍需要大量的木支柱支护工作面。
扎赉诺尔博物馆地下模拟矿井展厅采煤工作面一角。
21世纪的扎煤公司综采工作面。
我在扎赉诺尔煤矿工作了46年,是煤矿养育和培养了我。煤矿发展中的每一个挫折都令我心酸,每一点进步都令我兴奋不已。扎赉诺尔煤矿从破烂不堪的小煤矿跻身于国家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的行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辛漫长的历史过程。
1951年,初为矿工的我在扎赉诺尔煤矿见到的采煤方法依旧是沙皇俄国和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采煤方法,生产率极其低下,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接近极限,矿工使用的劳动工具只有洋镐、铁锹、背筐和小炭车。
矿工们整日整夜地面朝煤壁挥舞着洋镐,把煤壁一块一块啃凿下来,又用铁锹把煤炭一锹一锹地装上背筐或铁皮小炭车,再把小炭车一步一步地推至与提升井相连的巷道口后,由小绞车把一串串小炭车牵至地面,到达煤台的小炭车再由地面上的工人把小炭车的煤翻到待发的大车皮中。至此,一个矿工团队才算完成了采煤工作。
采煤工作的劳累程度是旁观者无法想象的。一个人从上班到下班衣服一直被汗水浸泡着,脸庞整天是黑乎乎的,手掌结有厚厚的老茧,一侧的肩膀红肿得变形。我初期下井时对劳动场面感到异常震撼,还有一丝心痛。时间久了,看得多了,心中的情感则变成了敬意,还有一丝无奈。
矿工也想减轻劳动强度,但当年矿工能做的不多,也就做些以下准备工作:到铁匠炉前让铁匠捋尖洋镐头,以便刨煤省力,寻觅大型板锹,以便一锹能顶两锹用,加大背筐容积,以便减少往返次数。从表面上看,这些准备工作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代价是加重了矿工手臂和肩膀的负担。虽然汗水流得更多了,但生产效率确实有所提高,所以矿工自愿进行这些准备工作。
劳动工具决定着劳动方式。在使用锹、镐、背筐、小炭车为主的劳动工具时,矿工只能进行分层的短臂式开采,即把七八米厚的煤层分做三层循序开采,每层是一个两米高的如口袋般的短臂式掌子面,以适应挥舞洋镐的高度和人背筐的距离。
短臂式掌子面在当年有两种开采办法:一是水砂充填法,二是自然冒落法。水砂充填法就是先采最底层煤层,煤炭采空后用水和砂填满,砂子沉淀后再开采中层,采空后还用水和砂填满, 最后开采最上层,此办法较安全,但成本过高。自然冒落法的开采煤层顺序正好与水砂充填法相反,它是先采最上层,任顶板的土和矸石自然冒落,经相当长的时间地压后,再开采第二层,最上层和第二层之间留有半米厚的煤层做间隔,最后开采底层。自然冒落法虽然减少了水砂充填的成本,但增加了不安全的系数,有时为了确保安全,常常放弃某个煤层的开采权。
后来煤矿又推行了金属网开采法,以减少煤炭损失。这种方法是先采上层煤层,采完上层后在采面的底板铺上用粗铁丝编制的网片进行加固。开采完中层煤层后再铺上网,为开采最下层煤层做准备。
这三种方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出来的,每一次变革似乎都胜于前者,但都无法改变自身的缺陷,煤炭、木材和金属的损失不可避免,且都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顶板冒落的危情。人们对常常发生的伤亡事故束手无策,也无力扭转乾坤。
采矿这个工作在当年曾被列为高危行业,据说政府曾酝酿把煤炭企业划为半军事化管理单位,此措施虽然没有实施,但起码说明那个历史时期的政府也承认煤矿是一个难以避免伤亡的地方,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些高危的、笨重的生产方式几乎延续了15年。1945年至1960年虽然有小改革,但以锹、镐、背筐为主的劳动工具依然主宰着那时的生产方式。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切有了新的转机,煤矿开始引进和使用苏式Ⅱ型刮板运输机(也称Ⅱ型溜子),采煤方式得到一些改善,从短臂式工艺向长臂式工艺过渡。在此期间,火炮崩煤取代了手镐啃煤,这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较长又平整的巷道中,引进了马拉车与无极绳牵引的运输方式,取代了弯腰弓背、手脚并用的人推拉煤车的方式。
20世纪50年代初,在九号井曾对Ⅱ型刮板运输机做试运转,因矿工操作不熟练,又不能及时排除故障,运输机很快闲置起来。此时,从井长、班长到一线矿工对运输机都颇有微词,曾扬言“机械化赶不上大板锹”“不能干活还耽误工夫”。事实上这不是机器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是矿工认识不够、文化低、技能差的问题。后来在反复摸索和试验中矿工驾驭机器的能力得到提高,运输机也运转起来。仅此一项改革就让过去一个只能生产30余车煤炭的小班生产能力猛增到70余车,产量翻了一番。
矿工认识和技能的提高给矿山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煤矿坚持使用Ⅱ型刮板运输机的五年后,煤矿逐步引进20型、44型和80型运输机,不断提高了工作面的运输能力。在平巷广泛应用了电机车和皮带运输,淘汰了马拉车和无极绳牵引。虽然实现了运输局部机械化,但矿井总体而言仍然处于半机械化阶段。
在井下支护材料、支护方式上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变迁。过去人们的共识是“要想出煤炭,就拿木头换”,还曾说过“要想出煤炭,就拿木头和砂子换”,用圆木做支护的习惯延续了半个世纪之多。木头只要投入矿井就永远埋葬在地下,有极少数木头被返回地面,那也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再无大用。国家号召,大力节约木料,煤矿逐步寻找木头的代用品。20世纪60年代初,煤矿用铁轨加工成桃形棚子。70年代初,又用工字钢加工成棚子做支撑。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抗压强度,延长了永久巷道的使用寿命,也大大地节约了木材。直至1986年煤矿才推广和使用可塑性金属支架,把它普遍用于回采工作面和许多巷道中。据1987年统计,全矿已有金属支架17977根,可代替坑木3000立方米。
2001年后,全矿又陆续广泛推广了材质不同、结构不同的锚杆技术,从此锚杆式的索、网、梁应运而生,它大量减少了钢铁的损失。
人们一直探索着更为便捷、更为科学的支护方式,之后又逐步推广了摩擦支柱、单体液压支柱,最后才有了自移整体式液压支架的成果。人们不再为顶板随时冒落而忐忑,不再为撤木柱、打木垛而操劳,工作场所犹如置身在钢板屋内。这应当是煤矿支护历史的一次革命,它向综合机械化迈进了一大步。
采煤科学是一个多工种、多学科的科学,采、掘、机、运、通(通风)缺一不可,还有许多边缘科学与之相佐,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一个煤矿形象的高低取决于这个矿机械化程度的高低,重要标志是采掘综合机械化,当然也取决于能够掌控和驾驭综合机械化的人,不是几个人,而是从上到下几个层次的人群。
为此,煤矿几代人从始至终地坚持学文化、学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初,尽管人们还不知机械化为何物,但已经明白文化与技术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各种文化班与技术班不断出现,后来人们渐渐认识到,偌大的一个企业必须创办自己的正规学校,否则难以适应煤炭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已经意识到,希望在下一代人身上。为此,煤矿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举办过规模不一、不同学科的专业班,目的是解决煤矿当时奇缺技术工人的问题。但这些大都属于打快拳的办法,直至1974年煤矿才办起正规的、多学科的技工学校,为了满足需要又陆续办起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七二一”大学班、电视大学等,并且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培广纳各种人才,可以说是人才的成长促进了矿山机械化的提升。反之,机械化的进步也带动了人才的升级和换代。人才与机械化如同矿山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两翼丰满才能展翅高飞。谋事在人强,人强更需家什妙,目标就是实现综合机械化。
矿山综合机械化意在“综合”二字,也就是说这种机械化不是单一的设备或局部的使用,只有采掘工艺全过程的机械化才符合“综合”二字。掘进,是人操纵着力大无比的掘进机破壁冲刺,如同穿山甲一样工作,从根本上取代了镐刨、锹装和后来的打眼放炮等工作。采煤时,人们驾驭着庞大的综采机械设备,如同海军驾驭着战舰,它的齿轮如同涡轮,急速旋转着破浪前行,它的机体一侧是整齐排列的钢柱,它的头顶覆盖厚厚的钢板,人们如同置身在战舰中,信心满满地向地球宣战。综采机械设备的应用让煤炭产量登上了高峰。
在实现局部运输机械化的同时,人们瞄准了大皮带的威力,大掌子的小皮带如同昼夜流淌的山泉,取代了所有类型的刮板运输机,平巷的中型皮带取代了人推车以及后来的马拉车和电机车,提升井的大皮带取代了一串串小炭车。大中小皮带组成一道长长的河流,煤炭从深深的地下喷涌而出,轻松地汇聚到储仓中。现在只要大车皮在煤仓下缓缓而过,煤仓中的煤炭便似流水般倾泻而出,满足大车皮的需要。
矿工素质的提高、矿山设备的更新换代让煤炭产量不断飙升。在以锹镐为主的那些年里,煤炭年产量一直未突破百万吨的大关。从20世纪60年代初,煤矿开始一步一步地引进和使用现代化设备,虽然煤炭年产量很快突破了200万吨,但200万吨的煤炭年产量却一直徘徊了近20年。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运输、支护、采掘等工艺与设备的升级,煤炭年产量可达400万吨左右。由于综机液压支护与大皮带在部分矿井发挥了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煤炭年产量曾突破800万吨,在扎赉诺尔煤矿建矿百年时,年产1000万吨,真正地跻身于特大型企业的行列。之后煤矿又创造过年产1600万吨的纪录,现在的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已经不在话下了。机械化程度决定了生产效率与产煤量,煤炭年产量1000万吨的纪录正是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时创造的。
矿井的设计能力更是取决于矿山设备的选项,以及由它而构划的生产方式。早年间,每个井的生产能力只在10万吨,因它的生产方式以人工劳动为主。1955年由国家投资与设计的十一号井年生产能力也只有30万吨,还称之为大型矿井,就是因为它是半机械化的。现在无论国力、科技水平、企业力量、人才素质及人才储备力量等都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灵东矿的一个井设计能力就是年产500万吨,灵露矿的单井为年产300万吨,灵泉矿与铁北矿均为老井,但经过升级改造后均可达到单井生产300万吨的水平。矿山综合机械化后,生产能力提升了十倍甚至四五十倍,一个工作面采煤效率有时可为过去的近百倍,机械化的优势显而易见。
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扎赉诺尔煤矿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它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流血流汗,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徘徊、探索、拼搏,终于奔向矿山综合机械化的康庄大道。
在国家转型升级创新改革中,扎赉诺尔煤矿定会步入更新、更广阔的道路。我为扎煤人的素质点赞,为扎煤的设备进入现代化点赞,也默默地为扎矿的前途祈福祝愿!
作者简介:
许恩涛,男,汉族,1937年农历五月出生于河北省静海县,大专文化,测量工程师、高级政工师。
1951年9月参加工作,一直在扎赉诺尔煤矿工作。从基层工人做起,先后担任技术员、团书记、科长、处长及矿务局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矿务局纪检委书记。1997年退休。
195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企业报刊、地省级报刊、国家级报刊发表诗、散文诗、散文百余篇(首)。曾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扎赉诺尔煤业公司文联名誉主席。
2025年7月17日在扎赉诺尔区病逝,享年88岁。
□本版部分图片选自《扎赉诺尔矿山百年》摄影画册,部分图片来自搜狐网。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