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华能集团培训基地荣誉室观看大师工作室成员光荣榜。
扎赉诺尔矿务局师范学校教室旧址。
华能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
培训基地厂房内供教学使用的现代化综采机械设备。
培训基地厂房内用来培训综采维修电工的各种培训设备。
1974年11月,扎赉诺尔矿务局师范学校建校时师生合影。前排右五为作者。
多年前,我曾在《扎赉诺尔矿报》上读到一篇全面介绍扎赉诺尔矿务局教育培训工作的文章。这篇文章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振奋的煤矿教育图景,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也让我有了为煤矿教育历史写篇文章的想法。
我一辈子在煤矿工作,曾有幸在煤矿教育战线工作了几年,所以我深知煤矿办学的艰辛和不易。为了将煤矿教育战线的丰硕成果展现给大家,我认真浏览了《扎赉诺尔矿务局志》中与教育相关的章节。在那厚厚的两大本《扎赉诺尔矿务局志》的字里行间,我发现如果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扎赉诺尔矿务局是不可能获得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成绩的,应该说煤矿的百年发展史和煤矿自办教育史是分不开的。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国家建设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煤矿办学的主要指导方针。扎赉诺尔煤矿的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全面,走过了一条极其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曲折和艰难让后人都为之惊叹。
中小学教育的兴起与成长
1931年,扎赉诺尔煤矿创建了第一所乡村小学,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截止到1987年,扎赉诺尔矿务局开办了12所小学和7所中学。此时的扎赉诺尔各学校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教学条件非常优越。但若回顾扎赉诺尔中小学教育的沧桑历史,却是一言难尽。
为提高教育质量,扎赉诺尔煤矿一直把文化水平较高、品德较好的干部调至学校任职。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那几年,全矿所谓的几个知识分子就是小学的那几名老师。那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经常是校长兼教员,教员兼校工,一个人教好几门课程。
为解决儿童就近入学问题,煤矿领导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煤矿工作人员曾在沙子山、东西小屯、灵泉菜园子等地搭建土坯房做校舍,在大雁矿搭建临时帐篷做校舍,还把扎赉诺尔煤矿唯一的高层楼房(现一小)让给学生做教室。
为解决当年扎赉诺尔煤矿没有中学这个问题,煤矿领导费尽心血,走一步看一步,直到1962年后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中学教育教学体系。
当年国家无力解决全国适龄儿童的就学问题,于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厂矿企业等各方面办学积极性,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煤矿不愿眼睁睁地看着上万名矿工子弟无书可读,出于替国分忧、关心下一代的考虑,煤矿领导精打细算,挤出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教育事业纳入了与煤业经济同步发展的轨道。现在国家和地方已有能力减轻企业负担,中小学都有了可喜的归宿,留给我们的只有温馨而自豪的回忆。
说到科学技术的专业教育和在职职工的素质教育,我们煤矿对此也早有认识,并颇有建树。
早在1946年,刚刚摆脱日寇统治的扎赉诺尔煤矿就开办了第一个文化夜校。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类型的夜校和技术培训班涌现出来。20世纪60年代初,非正规的技工学校和师资班的诞生,让煤矿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那时的领导们已清醒地意识到,人才与知识的不足是制约扎赉诺尔矿务局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矿务局领导下了决心,要创办自己的正规技工学校,以解决技术工人不足的问题,要创办自己的正规师范学校,以解决普教发展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还要紧跟形势创办一所“七二一”大学班,让那些在职的职工精英们也获得知识雨露的滋润。
创办技工学校
在我被调到矿务局教育处工作之前,领导们对我交代了任务,任务十分简洁而明确:尽快把技工学校办起来,还要办好。
我被任命为教育处副处长后,上级又指派鲍介增、李桂兰两位同志协助我工作。当时教育处的处长是李淑慧同志,副处长是甄瑛同志,党委书记是朱学士同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几人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我侧重职业教育,他们几人侧重普通教育。
领导的决心就是工作人员的动力。上级先是确定一位副局长主管技工学校建设工作,后又增加一位副书记也负责此事。所需资金任由我们提出,所需办学人员任由我们挑选,剩下的也就是一个字了,那就是“干”。
当时,扎赉诺尔矿务局隶属黑龙江省管辖,此时黑龙江省的东四局(即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矿务局)早已拥有了正式的、可对外招生的、学科较为齐全的技工学校,这让我们矿务局十分羡慕。
矿务局领导派我立即去哈尔滨申请正式牌照和招生指标。省里的主管部门负责人给我的答复也十分明确:一是必须先办起学校再申请正式牌照;二是要想获得招生指标,必须在学校正式挂牌后提前一年提交申请计划。我毫不迟疑,当天返回扎赉诺尔并向领导做了汇报。
几天后,我们迈出了建立学校的第一步:借用第一小学的一排校舍,抽调了几名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办起了一个火车司机培训班,并在校舍门槛上挂了一块大木牌,上面有四个大字“技工学校”。
一个月后,借黑龙江省煤管局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的机会,我又一次向主管部门做出口头申请,申请正式挂牌和招生指标。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我们这么迅速地办起学校将信将疑,他问我:“有校舍、教师、教材吗?”我说:“都有。”
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我们提出的“今年的招生指标可否先让东四局支援一下”的想法也没有直接答复。他表示,只要东四局认可,省局就同意。他又说东四局不大可能同意这个想法。很明显,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我们的学校没有信心。
这时,一种使命感在我的内心升起,我开始行动起来。在会议期间,我分别拜会了东四局各教育处的处长。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处长们表示,只要主管部门同意,他们可以从各自的指标中划拨出40个名额给我们,就这样160个指标就这么到手了。此时“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光芒在他们身上不停地闪耀。
指标到手了,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校舍不足、教师没有、专业教材也没有选定怎么办?不得已,借教育工作会议尚未散会的机会,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斡旋。这次是由主管部门领导出面找东四局领导做工作。主管部门领导很会做工作,说:“你们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活。”东四局领导又一次展示了大将风度,决定分别在四局为我们代培教师。
扎赉诺尔矿务局的办学积极性非常高,当年技工学校的新校舍就盖了起来,教学队伍也组建成功。就这样,一个正规的技工学校在我们矿务局建立起来,而且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这个技工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战德奎,教务主任是张济祥。
30年来,从这所技工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有数千人。这所学校不仅解决了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提高了煤矿的生产力水平。我们煤矿的许多能工巧匠都是出自该校,一些中高层领导和专家也在这所学校学习过。
创办师范学校
1974年,矿务局教育处人员主动对全局学前儿童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统计,并对当时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做了仔细分析与研究。调查研究之后,教育处领导感到问题十分严重,有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且老师水平之低有误人子弟之嫌。更严重的是,现有师资力量无法迎接即将来临的入学大潮。
对此,教育处领导以书面形式向矿务局党委做了专题汇报。教育处很快得到了局党委的答复:立即创办自己的师范学校,并争取正式挂牌,正式招生。
此时,我们教育处已经有了创办技工学校的经验。我们决定继续通过“先斩后奏”的办法争取上级部门的认可与支持来办学。
师范学校的筹建工作在一个月内就有了眉目。教育处把一中校园一分为二,南是一中,北是师范学校。随后教育处在全局范围内挑选了三名优秀干部担任师范学校领导,王明堂为校长、都纪政为党委书记,吴文祥为教务主任。
按照矿务局下属学校的教育现状,教育处拟定先自办物理和化学两个师范班,学制为一年。教育处把剩下的琐碎事务都交给刚刚上任的师范学校领导操办,这三人还真的不负众望,很快让学校运作了起来。
物理和化学两个师范班的招生工作费了一番功夫。当时有一种意见是按当时的规矩,师范生由各知青点推荐人员并且不必考试(那年代已废除考试制度),另一种意见是在现有代课老师中选拔师范生并通过考试录取,理由有二,一是代课教员水平较高并已取得一定教学经验,二是一年制学习时间很短,只有优中选优才能培养出水平较高的老师,不可只单纯考虑解决就业问题。
为此,局党委专门召开了会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支持并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一年后,矿务局奇缺物理和化学老师的问题圆满解决,这些新教师在后来都成为所在学校的绝对骨干。这里要提及一笔的是,物理和化学两个师范班曾聘请了几名本科毕业生(当时是各中学的领导)做“义务”讲师,这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1974年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82年正式撤销,8年间共组建22个不同学科的班级,培养出不同学科的教师749名。
现在看来,如果单纯靠国家分配,为矿务局新增几百名教师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这些新增的几百名教师,1974年矿务局下属的5所小学和4所中学顺利发展成1987年的12所小学和7所中学也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学校的成功创办再一次证明了矿务局坚持“自力更生”原则的正确性。
创办“七二一”大学班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创办“七二一”大学班一时蔚然成风。当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由此而来的另一个口号是“别人能上大学,工人更应上大学”。为了能让工人上大学,我们教育处也创办了一个“七二一”大学班。这个班就挂靠在技工学校。
这个班十分难办,把文盲、小学学历、初高中学历等不同文化水平的二三十个人编排在一个班,真是难为了办学者。我很难用专业术语再现他们办学时的难度,只能形象地加以简述。当时的办学者只能因材施教,政治课全班一起听课,数理化和专业课程内容老师只给能听懂的人讲,什么都不懂的人派专人教导,从识字开始教起。
这段历史在今天看来有些滑稽,但对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创办“七二一”大学班解决工人上大学问题想法很好,问题出在创办大学班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充斥着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七二一”大学班的创办还是有一定成果的,它让工人中的一些精英们“坐下来”学习了。事实上,后来许多人和我说,他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之所以能提高,就是因为“七二一”大学班的出现。
我有幸参与了技工学校、师范学校和“七二一”大学班的创建过程。虽然我在教育界只待了三四年,但这段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在今天,采取不同形式有效提高工人的文化业务水平依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现在,扎煤公司不仅保留着公司党校和公司技工学校,还经营着电视大学、职工中专、晨光中学等名目繁多的教育培训场所。这一切渗透着办学者的汗水和心血,展示着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眼光。
我深信,扎煤公司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绝不会辜负肩负的使命。满园花色满园春,硕果累累香满城。
□本版部分图片由许恩涛生前提供,部分图片由姜成起摄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