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淼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以“人”为主题的各种议论从未失去其重要性。现在技术理性席卷全球,人类的日常价值体系开始剧烈震荡,而此时评论家徐迅雷的《天地立人》犹如一盏穿透迷雾的灯塔,以60余位古今人物的命运轨迹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在历史长河中锚定人的精神坐标。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力作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存续的哲学思考录。
全书由思想之天、广袤之地、缤纷之史、傲然之立、翱翔之人五个部分构建而成,将王安石变法、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与袁隆平杂交水稻、屠呦呦青蒿素等当代突破并行呈现。这种将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让读者得以在北宋汴京的市井烟火中触摸到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改革锋芒,又能于海南南繁基地的稻浪间感受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赤子情怀。
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堪称严谨,在解析魏源《海国图志》时,不仅尽量还原了1841年扬州絜园中林则徐与魏源的彻夜长谈,更揭示出这部睁眼看世界的巨著从五十卷到百卷本的增补历程。这种历史纵深感的营造,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超越时代局限,成为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永恒动力。
书中对鲁迅的解读极具开创性。作者突破传统认知框架,将这位文化旗手置于“世界的鲁迅”这个位置进行考察:既展现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锋芒,更揭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启蒙情怀。通过分析《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呐喊与《野草》中地火的隐喻,徐迅雷指出鲁迅思想的核心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这种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书中对近代启蒙者的刻画同样精彩。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的预言,在作者笔下化作打破封建桎梏的思想闪电;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则被解读为近代中国外交觉醒的里程碑。这些思想者的共同特质在于他们既深谙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东方智慧,又具备破壁飞升的现代性勇气。
在“广袤之地”这个章节中,科学家被赋予新的形象。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验田的坚守,动力来自“愿天下人皆有饱饭吃”的心愿;屠呦呦团队以身试药的勇气,来自他们济世为民情怀。作者特别强调,真正的科学精神必然包含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这种认知使本书超越普通传记写作,升华为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
书中对小岛康誉保护新疆文化遗产的记述也颇具启示意义,这位日本友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印证了文明交流的真谛。当郑和船队带着“和”的理念七下西洋时,当小岛康誉在尼雅遗址俯身清理文物时,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明观。
全书最震撼的力量在于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文明进程的共生关系。王安石变法虽败犹荣,其天变不足畏的精神基因却流淌在后世改革者的血脉中;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虽遭冷遇,却为洋务运动埋下思想火种。这种“失败者”的历史价值重估颠覆了传统史观对成败的单一评判,凸显出思想启蒙的长期效应。
在当代叙事中,乔羽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与秦怡演一辈子好人的艺术追求共同构筑起精神丰碑。当作者将三毛的撒哈拉故事与贝利的足球人生并置时,读者突然领悟:无论身处何种文化语境,人类对自由、尊严与美的追求始终相通。
《天地立人》的终极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坐标系。当徐迅雷将汉代织锦与当代航天精神相勾连时,当他在王阳明心学与马斯洛理论间寻找共鸣时,这部作品已然超越文化比较的表层,直指人类文明的深层密码——如何在技术狂飙中守护人性之光,如何在价值多元时代坚守精神高地。
在这个意义上,《天地立人》不仅是一部书写他人的著作,更是一面映照自我的明镜。它提醒每个阅读者:在浩瀚天地间,唯有以思想为剑、以理想为帆,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刻下属于“人”的永恒印记。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