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郭文发在家中读书。
1987年夏,郭文发(右)与王世孟合影。
2017年夏,郭文发、于翠琢夫妇在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留影。
2011年,扎赉诺尔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特邀顾问合影。右二为郭文发。
2013年10月,郭文发在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遗址阅读古城简介碑文。
2014年10月,郭文发在呼伦湖畔采风。
2019年7月,郭文发在满洲里市博物馆向史学界同仁介绍旅蒙商出境路线。
1999年9月,呼伦贝尔史研究中心暨研究会成立大会相关人员合影。后排右四为郭文发。
文发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是通过我的大哥王世孟认识他的。我的大哥王世孟和文发先生是同龄人,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20多岁时就结成了好朋友、好兄弟。他们工作单位相隔十多里远,来往起来非常不方便,但他们的情谊却保持了一生。
大哥王世孟和文发先生各自成家后住得很近,休息日和闲暇的时光总是相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探讨文学和美术,有时也会和要好的朋友们推杯换盏,喝它一个“天翻地覆”。他们在工作上互相支持,是好同志,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是好兄弟,在社会上鼎力相助,是好朋友。有时候,他们各自单位的工作忙不过来时,都是打个招呼立即到场互相帮助。
1998年4月28日,大哥王世孟因交通事故去世,文发先生闻讯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含泪写下了《痛悼世孟弟》这首词,现我照此摘录:惊闻世孟仙逝,雷鸣泪飞如雨。三十余载同乐, 形同手足兄弟。而今离我而去,魂牵情丝万缕。
我认识文发先生已经有五十年了。初识文发先生时,我不到20岁,也算是一个文学青年。我结识文发先生前,他的大名就已如雷贯耳。大哥与文发先生是挚友,大哥知道我在苦苦学习写诗,又没有名师指点,于是就领我到文发先生家去拜访。当年文发先生家住在扎赉诺尔区电影院后面的瓦盖土坯房里,那里的地势很低,一下雨水就会流到院子里,出门要踩着砖头或石块才能前行。我们是1980年1月份去拜访文发先生的,文发先生的房子虽然旧了些,但是家里却很整洁。当年文发先生的夫人于翠琢老师身患疾病,却仍然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家里的孩子又小,很多家务活都是文发先生和夫人一起承担。当时文发先生在灵泉发电厂工会当领导,工作十分繁忙,既要做家务又要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十分不容易。
当我拿上几首写得不成样子的诗歌忐忑不安地向文发老师请教时,他耐心地看了我的习作,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年没有大哥的影响、文发先生的鼓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坚持不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发先生是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文发先生能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业余爱好、家务的关系,这一直是令人称赞的,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苦苦追求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当年我从文发先生家出来回到住处后,天色已经很晚,我连夜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拜访郭文发老师有感》:二九末尾天,登门拜诗仙。久仰大鼎名,今日亲相见。环室心惊奇,吾更觉自惭。君师家务重,夫人病魔缠。全盘干家务,偷闲文海钻。毅力加辛勤,血汗酿诗篇。君看吾小诗,好意提意见,草杂少中心,句子不精练。构思欠思量,不能面面全。努力扬特长,勤学加苦练。嘱咐应牢记,虚心听忠言。多读多记背,坚韧闯文坛。喜看满山雪,定有融化天。这首诗虽然水平不是很高,但真实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情。四五十年过去了,今天读来仍感亲切。
我比文发先生小12岁,在他面前我是小字辈,他们夫妇对我关爱有加。有一年在南戴河的公交车上,我们夫妇与文发先生、于老师偶遇,并邀请我们改日到家中做客。
此外,还有一件令我至今难忘的事,文发先生为了让我能更好地学习写作,在满洲里市一次会议间隙,把我领到著名的文化人夏恩训面前介绍我的情况,让夏先生对我的诗稿进行指导。
2021年夏季,我从北京回到满洲里,听朋友说文发先生病重了,便约上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王铁樵会长到文发先生家中探望。当时文发先生刚出院不久,他看到我俩之后十分高兴,侃侃而谈。
2022年7月,我从北京回到满洲里没几天便得到文发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立即到满洲里殡仪馆悼念。望着躺在有机玻璃棺里的文发先生,我不由地想起四五十年前到文发先生家中拜访的情景,也想到家兄世孟二三十年前离世时的景况。
文发先生逝世一周年时,他的家人想把他生前的文章结个集子以示纪念,在征求了我的意见后,便把我写的一篇读文发先生作品的读后感作为序言,这让我感到莫大荣幸,便欣然同意。书籍印刷好后,由于我长期生活在外地,80岁高龄的于翠琢老师三番两次给我送书也没有送成。
2024年夏季,我回到家乡满洲里,微信联系文发老师的高婿吕阳明老师,之后费了好大劲儿这本书才到我手中。我还没有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于翠琢老师便打了电话过来,她向我讲述了编辑文发先生文集的过程和三次给我送书都没有送到的经过。于老师说到文发先生和家兄世孟深厚的感情及交往的往事时,如诉如泣,欲说又罢。我不想让她因思念文发先生和家兄而再引起悲伤,便说以后有机会再回忆往事,赶快结束了通话。
文发先生的夫人于翠琢老师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扎赉诺尔区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她当时在满洲里市第二中学(丹疆中学)当老师,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任教的班级是学校的先进集体,而且她得了重症之后还尽力坚持工作。1991年7月,我在扎区电影院还听过于老师演讲她的模范事迹。记得当时她讲了以下几点:她是如何对待工作的,是如何面对困难的,是如何坚持人生的态度的,是如何同疾病顽强斗争的,是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
文发先生是呼伦贝尔地区著名民间文学专家、民俗专家、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是“草原文化”“扎赉诺尔文化”“满洲里历史文化”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开掘人、推广人,是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正能量的践行者,是我十分敬重的长者、兄长、老师。他对学术研究十分严谨,不论权威专家的观点还是后辈的意见,他既不盲从也不轻视,坚持在学术问题上人人平等。他认为正确的观点会坚持到底,有时也会表现得有些苛刻,但在探讨后对其他同志的不同意见也会十分理解尊重,这也是一个文化大家的良好品德。文发先生一生致力于“草原文化”“扎赉诺尔文化”“满洲里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播,他的学术成果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享有盛誉,更是得到了国家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今年是文发先生诞辰80周年,也是他离开我们3周年。虽然人离去了,但他的探索精神、学术思想将永世流芳,惠及后人,文发先生如苍松翠柏守望着学术的幽林。文发先生待同志热忱似火,共赴文化探索之征途,育后辈谆谆教诲,启智慧明灯。其严谨治学之态垂范后世,音容宛在,风范长存。
人的生命宛如夏花,绚烂却仅有一绽之机。纵是伟如繁星之人,亦难逃岁月长河的裹挟,终有辞世之日。然有一类人,他们以学养为墨,绘就精神的不朽长卷,其思想若熠熠星辰,于历史的浩瀚苍穹中永恒闪耀,其智慧似涓涓细流,在文化的广袤原野上绵延不绝。他们虽身归黄土,但其精神的华光穿透时光的厚幕,长久地温暖、照亮着后人前行的小径。在岁月的更迭中,我们铭记他们的教诲,传承他们的文化火种,让那不灭的文化火种在尘世的喧嚣中永绽光芒,成为人类灵魂深处永不落幕的风景。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用《怀念文发先生》寄托思念:墨香幽径忆君行,文苑宗师德望盈。史海钩沉书韵雅,学林探赜睿思清。传经绛帐声犹绕,释典芸窗影似呈。此际追怀肠断处,繁星点点伴潮鸣。
作者简介:
王世义,男,1957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县,3岁时随父母来到满洲里市。1965年9月,扎赉诺尔胜利街小学学生;1970年9月,满洲里市第四中学学生;1973年2月,在扎赉诺尔矿区饮食服务公司先后任公司后勤、冷饮厂工人、北方照相馆摄影员、团总支副书记;1984年12月,在满洲里市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先后任团总支书记、行政科长、工会主席;1989年9月,扎赉诺尔矿区百货公司党办主任;1991年7月,满洲里市灵泉啤酒厂党支部书记;1995年6月,扎赉诺尔矿区产权经营总公司党委副书记;1999年6月,扎赉诺尔矿区计划统计局局长;2002年1月,扎赉诺尔区国土资源分局局长;2009年8月,满洲里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调研员;2017年8月,退休。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本版图片由于翠琢、王世义等提供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