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在光影之间绽放的生命诗篇
2025.04.29 03:10

□何小美

李舫的《野百合也有春天》这本以经典电影为主题的散文随笔集,是一部献给平凡生命的史诗。

这本书中的文章既不是技术拆解性质的传统影评,亦非一般意义上的抒情散文。作者李舫以影评人的视角,用文字将银幕内外的生命体验熔铸成一体,再把这些生命体验写成文字,和读者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本书中的文章是墨水搭建而成的桥梁。

在《野百合也有春天》中,李舫始终在“观影者”与“被观者”的双重身份间游走。在《肖申克的救赎》一篇中,她将安迪花费20年时间凿穿监狱高墙的壮举,与敦煌壁画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念相提并论,通过展示二者超越物理与精神的双重桎梏的过程,揭示出人类内心对自由的永恒渴望。

李舫的散文语言始终保持着刀锋般的锐利与丝绸般的柔韧。在《小丑》一篇中,她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丑”为切口,将小丑亚瑟·弗莱克的癫狂与弄堂里酗酒邻居的颓废相提并论,用蒙太奇手法拼贴出底层群体的精神图谱。这种解构策略在《寄生虫》篇中达到极致:她将奉俊昊镜头下的半地下室与大城市的出租屋互相叠加,让韩国的基宇一家与大城市的蚁族共享同一片潮湿的霉斑,通过这种叠加,她将基宇一家地域性的人生困境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焦虑。更值得玩味的是,她在《楚门的世界》一篇中,将楚门推开摄影棚大门的瞬间,与自己辞去工作时的心理状态勾连,让影评成为自我解剖的手术刀。

书中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对“野百合”意象的三次重构。“野百合”首次出现于《阿郎的故事》篇,周润发饰演的浪子车手在赛场上燃尽生命,李舫写道:“他像一株被暴雨打蔫的野百合,却在冲线瞬间绽放出最炽烈的花火。”将市井英雄退场时的悲壮升华为对生命尊严的礼赞。“野百合”第二次出现在《罗马假日》篇,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在黎明前逃离爱情,她用“野百合在城堡的阴影里悄然结籽”隐喻个体对自由的终极追求。“野百合”第三次出现于《牺牲》篇,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焚烧房屋拯救世界的教授形象,与汶川地震中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教师形象形成前后呼应,使“野百合”意象升华为人类文明的火种。这种层层递进的意象建构让全书超越影评范畴,成为一部关于“何以为人”的哲学沉思录。

李舫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中的文章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终极命题:当文明的车轮碾过个体的尊严,当算法的牢笼禁锢自由的灵魂,我们是否还能如野百合般在精神的褶皱里倔强生长?这部作品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它既是对经典电影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尖锐叩问。当我们在书页间与安迪、楚门相遇时,为他们的故事感动时,其实是在审视自己内心那株野百合:或许卑微,或许残缺,但只要春天来临便永远拥有绽放的权利。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