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钩沉
创建满洲里报社
2025.04.28 53:09

1992年,满洲里报社编辑部刚成立时工作人员合影。

1992年,满洲里报社编辑部工作人员正在研究版面。

1993年,满洲里报社工作人员在达赉湖渔场进行采访后合影。

1996年,满洲里报社工作人员参加了满洲里市“外运杯”职工排球赛,颁奖仪式结束后合影留念。

1992年10月1日,《中俄贸易信息报》创刊发行。

1998年6月1日的《满洲里报》。

1992年是满洲里市人民难以忘怀的一年,也是值得大书特书永远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和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珲春市四个边境城市,给予这四个城市相应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从此满洲里市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满洲里市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机遇期到来了。

满洲里市的对外开放始于1988年,至1992年对外开放的热潮已经形成。满洲里市成为首批沿边对外开放城市这件事成为对外开放热潮的助推器,加速了热潮的升温。

要想实现满洲里市的大发展,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前提条件。要想达到此目的,就要让外界全面深刻地了解满洲里。因此,对外宣传工作就摆到了突出的位置。要想提高满洲里市的知名度,只靠广播、电视的宣传,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接待外地访客时进行情况介绍,工作人员外出访问时主动推广介绍是不够的。扩大媒体宣传、办一份报纸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决策:创办满洲里报社。市委常委会上对此做出三项决策,由我(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报社总编,配一名副总编主持日常工作,给满洲里报社20名事业编制,财政拨出5万元作为报社的开办费。

随后,我从繁忙的宣传工作中抽出一定的精力做筹建报社的工作。满洲里报社的筹建进程可谓紧锣密鼓,报社办公地点暂用广电局演播大厅的一角,把箱柜一摆,隔出一个空间当工作室,大家集中办公。随后市政府从大兴安岭林管局林海日报社和扎赉诺尔矿务局报社引进4人,从新毕业的大学生中挑选2人,就地调入3人,从外地调入2人,这11个人组成了报社初办时的队伍。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准备工作大致就绪。1992年9月29日午后,在市政府(旧址)二楼会议室举办了满洲里报社成立大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及各部办委局的负责人等近百人到会。我主持会议,宣告满洲里报社成立,并在会上勾画了报社“三步走”的发展蓝图。接着市领导做了鼓舞性的讲话,与会者表现得很兴奋。会议接近尾声时,我让时任副总编姚景林同志讲几句。他干净利落地从会场侧面站出来,用简洁幽默的语言激动地大声说:“感谢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我的信任,担任报社的副总编我一定尽力而为。报社是咱们的,再丑的孩子是自己的,敬请大家呵护他。”

办全国统一刊号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不仅难办而且麻烦。为了拿到全国刊号,姚景林副总编不止一次前往呼伦贝尔盟、呼和浩特、北京去办理,最终姚景林副总编不负众望,终于办好了全国刊号。报纸有了全国刊号就意味着报纸发行工作得到了走向全国的通行证。刚开始报纸是周二刊,尽管只有几千份的发行量,但它的覆盖面很大,发行方式除了订阅还有赠阅。此外,满洲里报社和一些省市的报社建立了报刊交流关系,拓宽了满洲里的宣传渠道。

报纸初始定名为《中俄贸易信息报》,起这个名字的缘由主要是考虑对俄罗斯的贸易需要。实践在发展,认识在加深。后来我们感到这个报名局限性很大,对外宣传受到了限制,故在1994年更名为《满洲里报》。

满洲里报社没有自己的印刷设备,于是就近找了扎赉诺尔矿报社印刷厂的负责人,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解决了报纸的印刷问题。满洲里报社和扎赉诺尔矿报社印刷厂相距50多里路,这给校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工作人员坐公交车来回跑,出报的头天晚上要工作到后半夜,搞得工作人员紧张疲惫。后来因印刷标准的提高和价格等问题,报纸又送到几百里外的海拉尔、牙克石印刷厂印刷。在这期间报社积极运作购置印刷设备。不久从哈尔滨一厂子低价购进一套闲置的印刷设备,并请来技术人员组装调试,从此满洲里报社总算有了自己的印刷厂,饱尝四处求人滋味的我们禁不住发出“谁有都不如自己有”的感叹。

到了冬季广电局演播大厅室内温度就会很低,经常在10摄氏度,报社工作人员只好身穿棉大衣埋头案前工作,大家不发牢骚,不讲怨言,只是认真工作。这种工作的精神难道还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吗?目睹此情此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深感内疚:怨我这个常委部长无能,在市里争取的力度不够,让部下肩负重担还要如此遭罪。本想讲几句鼓励的话,但此时又觉得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想说的大家都已经做到了,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大家的眼神和情绪中看出了不惧寒冷不畏困难的劲头,看出了非办出高质量报纸不可的雄心壮志。这一切来自大家对报社发展前景的信心,我心里热乎乎的。

满洲里规模小,人口少,报纸订阅量不大,报社经费比较紧张。所以每年初市财政都会给报社增加些经费,年终也搞些平衡,这足以说明市委、市政府对报社的重视和支持。尽管如此,报社经费仍处在紧张状态。于是大家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一致认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扬敢闯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广告上大做文章。报社很快成立了广告部,报纸开辟了广告版,街道两侧打造广告灯箱,派出专人跑单位、企业的广告业务。广告收入逐渐上升,弥补了经费的不足。

两年后,报社搬进市政府(旧址)后院的一座木刻楞。这是一栋二层小楼,总共十来间屋子,有的屋子是办公室,有的屋子是宿舍。给报社两间屋子,二楼西侧一间,一楼一间。屋子非常破旧,里面黑暗潮湿,杂乱无章地堆着很多东西,散发着霉味,卫生间的水管总在滴水。但不管怎样,报社脱离了“寄人篱下”的处境,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到了稳定的新家,大家心情格外舒畅,欢声笑语不断,精神异常抖擞。大家如过年似的,动手粉刷墙壁,重铺地面,张贴图表,悬挂标语,充分利用空间,把走廊装饰成大会议室。报社工作人员还在市政府(旧址)后院的东门边上挂上了醒目的蒙汉两种文字“满洲里报社”大牌匾。办公室经过大家的一番收拾旧貌换新颜,这也反映出了报社人的精神面貌。木刻楞二楼东西两侧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侧杂乱无章,一侧规则明亮,两个天地,两种氛围。

三年创办报社的实践经历让我体验到了创业的艰辛,也享受到了艰辛中的快乐,并体会到白手起家的成就感。

赘述这些历史是因为我有个心愿,就是希望满洲里报社初创的艰辛能给后人一些启迪,让创业精神长存。

作者简介:

周玉琦,男,1941年6月18日出生,原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阳川镇。1959年12月7日在满洲里市三道街小学参加工作。历任中共满洲里市委党校副校长、校长,市直机关党委书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市报社总编、市文联主席)等职。1998年12月改任市委调研员。2001年6月退休。退休后笔耕不止,在《满洲里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随笔。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