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钩沉
我与《满洲里报》的故事
2025.04.24 46:09

1959年4月28日《满洲里报》第一版。

《满洲里报》二版题为《一个周末晚会》的报道。

《满洲里报》二版题为《铁木器具厂提前五天超额完成四月份产值计划》的报道。

1959年4月28日《满洲里报》第二版。

1959年7月,由赤塔出版社出版印刷的《伟大的友谊——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书封面。

《满洲里报》二版题为《灵泉矿红旗竞赛火热日日完成计划》的报道。

几年前,我在整理自己的藏书时,意外发现书中夹有一张破旧的铅字小报。这张报纸是1959年4月28日出版的第91号《满洲里报》,报头下面标有“1958年9月1日创刊”字样,纸张大小相当于四开小报的一半,共两个版面。

头版的大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以下有若干公告;在报眼处有关于《政协三届首次会议主席团和各委员组组长举行联席会议》的消息报道。

第二版转载有《四川、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各族各界人民痛斥帝国主义和印度扩张主义分子干涉我国内政》和《尼赫鲁承认了三封信是达赖喇嘛写的 使人相信我国一切声明都是正确的》两篇报道。此外,第二版关于满洲里市的报道有4篇,重点报道了满洲里市工业生产领域的大好形势。二版的文化生活栏目报道了一个周末晚会。

重新阅读这份报纸令我感触很深,它将我带回到了20世纪50年代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当年满洲里市各个工矿企业开展红旗竞赛,如火如荼的战斗场面犹如在眼前。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地企之间、干群之间团结一致,紧紧拧成一股绳,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和自治区成立十二周年争作贡献。《铁木器具厂提前五天超额完成四月份产值计划》这篇报道中提到的技术革新能手齐学义、崔通礼等人,一直奋战在二轻工业战线上,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已经成为市柴油机厂、通用机械厂的业务领导。

阅读文化生活栏目里的《一个周末晚会》这篇文章,我能得到两个信息。

一是每礼拜一次的周末晚会在国际旅行社举行。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满洲里作为口岸城市,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十分频繁,外事接待任务繁重。为了国际交往的需要,当时要求每个干部都要学会跳交谊舞。培训文明礼仪和交谊舞步在当时是政治任务,要求每个干部认真对待。

二是苏联赤塔州记者、诗人萨沃斯金来到晚会现场讲话、献诗。这件事体现了当时中苏两国媒体之间良好的关系,具体展现了中苏两党、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这一期《满洲里报》出版的前5天即4月23日,萨沃斯金作为赤塔州《后贝加尔工人报》(该报系州党委机关报)的记者来到满洲里,开始了采访活动。萨沃斯金回国后在《后贝加尔工人报》发表了题为《亲如兄弟》的长篇报告文学,收录在1959年7月由赤塔出版社出版的《伟大的友谊——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书中。1959年10月,出访苏联归来的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沙梯将本书赠送给俄语教师张克桓。2019年,84岁高龄的张克桓教授将这篇由萨沃斯金撰写的《亲如兄弟》一文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同年12月20日、12月26日《满洲里日报·钩沉》版。

我重读这份报纸后,认为这份《满洲里报》记录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于是就在2018年6月捐赠给满洲里市档案馆馆藏了。这应是这份报纸最完美的归宿,从此它可以永续保存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发挥它的文化价值。现在想想,如果当年就有收藏意识,将一整套《满洲里报》保存下来,会给今天的读者带来多少有用的信息,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当年保留下这份《满洲里报》是有其必然性的,这和我当年给报社投稿的难忘经历密切相关。

1958年,我从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8月29日,我到满洲里中学报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因为满洲里的天气冷得特别早,虽然刚到9月底,但满洲里的温度就已经冷到让我这个外来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于是学校领导动员家在满洲里的教师向我伸出援助之手,老教师们硬是从自家舍不得用的宝贵布票中捐出些许资助于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在学校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学校同事对待一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像亲兄弟一样,这种关爱之情让我非常感动,于是我当日便写了一封家书,把这份真情倾诉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母亲。我还给市党政机关媒体《满洲里报》投了一篇短文,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同时表示我要用优异的工作成绩来报答学校。不久,我的短文在《满洲里报》的一个专栏里发表了,只可惜那天的报纸未能保存下来。

《满洲里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组稿到刊行,其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没有一群任劳任怨的精干人员的付出,这项工作是难以完成的。《满洲里报》由创刊之日到1959年4月28日已经正常发行了8个月,从当时情况看,这份报纸正处于朝气蓬勃的状态,如无意外这份报纸应该可以出版发行很长时间。可没想到,1959年6月《满洲里报》停刊了。《满洲里报》究竟为什么停刊,不得而知,期待有志之士去探索求证吧。

经查阅《满洲里市志》(1998年版)关于报纸章节的记述,“《边疆报》1958年10月由市委、市政府创办。1959年改称《满洲里市报》,同年6月停刊。该报不定期出版,总计出20多期,每期印800—1200份。总编辑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卓日格图,编辑有孙鹏程、卓仁、马贵卿、林尚余、董文章、李春森。该报主要反映满洲里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情况,也登载中苏友好消息,如后贝加尔斯克古沙洛夫率推土机队来帮助建北湖水库等。苏联《赤塔州报》副总编、诗人尼古来·萨沃斯基·伊凡诺夫曾来报社访问。”

从这段文字中我获得了很多信息,例如《满洲里报》前身称为《边疆报》。但我发现《满洲里市志》的记载有错误的地方,首先,《满洲里报》不是1958年10月创办的,而是在1958年9月1日创刊的;其次,1959年《边疆报》应是改称《满洲里报》,而不是《满洲里市报》;最后,该报总计出20多期不对,因为截止到1959年4月28日报纸就已经出刊至第91号了。根据我的推算,《满洲里报》很可能是每周刊出两期,特殊情况再临时增刊或加版,平均每月出版11期。

因为《满洲里市志》记载的内容可能来自当事人口述回忆,所以有相对误差在所难免。现在有了这张《满洲里报》原件为证,就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了。《满洲里市志》中关于《满洲里报》总编辑、编辑人员的介绍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借此机会,我向满洲里第一代办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如果没有其他的纸质证据,《满洲里报》应该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满洲里最早的报纸。别看《满洲里报》看似不起眼儿,可它比《中俄贸易信息报》早诞生了34年,《满洲里报》的存在,将新中国成立后满洲里办报的历史整整提前了34年。

设身处地想一下,在当时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小城满洲里竟然能独自出版报纸,并受到老百姓欢迎,是多么艰辛和不易。70年前边城的媒体人就敢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启迪和鼓舞后人,真是了不起。我们不能埋没这份报纸的光辉历史,不能忽视它的积极贡献和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尽管人们可以对这份报纸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不能小觑它的作用,无论是忽略或是贬低都是不慎重的,不可取的。

作者简介:

许广敏,男,1935年2月15日出生,原籍河南省淮滨县栏杆镇许岗村。1958年6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1958年8月到满洲里市中学(现市第一中学)任教,1959年8月,调到满洲里市属扎赉诺尔中学(后改为市第二中学)任教。此后,曾在满洲里市教师进修学校先后任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调研员。还担任过满洲里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成人教育办公室主任。1995年3月退休。退休后,历任满洲里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市委老干部局首任书法班教师、市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创作的书画作品先后在全国获金奖若干次。

□本版图片由许广敏提供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