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钩沉
淬火青春 (中)——记扎赉诺尔知青的一段成长历程
2025.04.17 52:09

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进行射击训练。

从秃尾巴山远望二卡哨所。

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里陈列的知青使用过的劳动工具。

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黑龙江边巡逻。

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进行刺杀训练。

1976年,扎赉诺尔矿务局的知青们在农田里修筑水渠。左一是机电总厂知青连副连长张鹏程。

扎赉诺尔矿务局的女知青们列队前行。

1976年,扎赉诺尔矿务局的知青们在农田里修筑水渠。

一声清脆的口哨声回荡在寂静的山野,吹落了天上的晨星,吹醒了男女知青甜蜜的美梦。很快,营房里响起了忙碌的洗漱声和碗筷的磕碰声。

在第一声口哨响起二十分钟后,口哨声再次响起,随后知青们跑步出来,按民兵连队的编制排列成整整齐齐的队伍,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期待,等待首长下达命令。这里首长指的是矿务局委派的正副场长和政治指导员。

通常,首长的指令十分简洁,只是一句:“按着昨天的工作继续干!解散!”随后知青们便熟练地操起各自的工具投身到各自岗位,首长们也分别融入其中。有重大和复杂任务时,领导一般都会在执行任务的前一天晚上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讨论任务并进行分工,这种会议排长也参加,所以大家在执行任务前一天就知道第二天要干什么了。早晨集合单纯是为了训练知青的纪律性,强化队伍的士气。

当厨房里的午餐散发出香气时,又会传来一声清脆的口哨声。就近劳动的人们会匆忙赶回餐厅吃饭;在较远地方劳动的人和不能离开岗位的人会有专人把热饭送到他们身边;只有那些去非常远的地方劳动的人才会自带午餐。

一声声口哨声如同军号,知青们在口哨的指挥下出发、战斗、回营、训练、娱乐和就寝……

人们熟悉哨声,听惯了哨声,深情地热爱着哨声,也自觉地融入了哨声。

不难想象,在这种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个个优秀。对于那些在林场“入伍”的机关干部来说,这段生活经历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

军训

对知青林场的民兵进行严格军训既是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也是秃尾巴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

当时的国际形势紧张,所有人都做好了和侵略者进行战斗的思想准备,精神上的那根弦绷得很紧。

当时在秃尾巴山知青林场,育林造林与军训哪件事比较重要是无人敢评说的。如果真的打起仗来,那民兵的素质决定了他们的生死,所以知青林场的军训十分严格有序。

在营房外,教官们主要对知青们的军容军貌、体力耐力、射击技巧进行训练。许多知青在持枪训练时把自己弄得双臂肿胀酸痛、双眼模糊流泪;长途急行军时知青们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面对训练知青们毫无怨言。

在营房内,知青们主要学习两大课程:政治课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报纸上的文章,学习内容以国内外形势为重点;军事课学习武器的识别、武器的结构和性能、枪支的拆卸组装和保养等内容。

对知青们进行训练的目的是,要把知青民兵训练成政治上合格、军事上过硬的一支特殊部队。最后,对知青们进行考试考核的结果令人满意。有些小青年能把毛主席语录背诵得滚瓜烂熟,有人能答上苏联近期屯兵的数量和地点。所有被训民兵都能做到蒙上眼睛拆装枪支,每个人的枪支都擦拭得铮明瓦亮。

扎赉诺尔矿务局武装部的干部是秃尾巴山上的常客,他们还常常邀请现役军官前来授课、指导和突击检查。

在全局知青几次打靶竞赛中,集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一名大都被林场连队和林场知青夺得。

在深夜的紧急集合和假定的应战中,林场知青能做到行动迅速、忙而不乱、事事达标。

知识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哪有不成才的道理?

山野上的歌声与笑声

俗话说,三个姑娘一台戏。这一大群姑娘加上一大帮小伙儿凑在一起,这台戏的丰富多彩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歌声与笑声一直荡漾在山野中和年轻人的心中。知青们出工时最爱唱的歌是那首“向前向前向前……”的军歌,收工时最爱唱的歌是那首《打靶归来》,平时则是哼着各自喜欢的民间小调。

记得有一次,五四青年节这天原定集体种植“扎根树”,可到了那一天雪花漫天,狂风四起,举步维艰,我们几个领导同知青们商议是否可改日再干。此时不知是谁领的头,突然齐声高唱“向前向前向前……”用歌声向我们表达了请战决心。

大家出门后,肆虐的风雪让人难以站立,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于是知青们肩并肩、手挽手地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阔步前进。青年实验地上,人群融入雪海,呐喊声伴着风的呼号无比壮观和震撼!有趣的是,那天矿务局党委书记刘景汤同志正好来山上的场部议事,没想到却扑了个空。他艰难地摸索到我们的“阵地”,却找不到场长和支书,因为所有人的头上都被女知青细心地包裹上了花头巾,那红的、绿的、黄的、花的头巾好像笑傲风雪的一朵朵马莲花。局领导的热情被现场的气氛点燃了,同我们携手栽起了“扎根树”。

平日里知青们的歌声与笑声就是他们抵挡困难的盾牌。我当时和现在都难以想象,他们的精力为什么如此充沛?他们的耐力为什么如此坚韧?他们的信仰为什么如此坚不可摧?

手冻红了、冻裂了,自己望着傻笑。脸冻白了、脚冻肿了,战友用雪水帮助擦揉,回暖后又笑闹起来。春风把人们的脸吹得挂上了层层鳞片,大家互相调侃说要变成鲤鱼了。夏季时人们汗水不断,又缺少冲洗条件,人们调侃说蒙上眼睛闻着味就能找出战友。晚上蚊子多睡不着,一位女知青像表演戏剧一样跪在床上祷告:“老天爷啊,快让蚊子嘴下留情吧!”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第二天清晨知青们仍然精神抖擞地大战天地。他们每天休息时间不到八小时,其余时间都花在劳动、练兵、学习和集体娱乐上了。他们的肩膀炼宽了、腰肢炼挺了,手脚炼灵活了,心炼得更红了。

歌声与笑声伴随着他们,他们在歌声与笑声中成熟、成长。

干什么像什么

知青们初踏荒山时,俨然一只羽毛未丰、初识天地的小鸟,细皮嫩肉的他们难免有些娇气和书生气。但是,他们那澎湃的热情和自信的神态让接收他们的工人和干部有了几分底气。

落脚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知青们对待工作没有一个挑肥拣瘦的,工作起来没有一个拈轻怕重的,习工、习文、习武个个心灵手巧,很快便登上各自的舞台,上演着令人心动的角色。

育林的,地平苗壮;务农的,秧挺花鲜;做饭的,味美可口;管库的,库洁物齐;放羊的,日新年增……知青有两句口头禅“一本红书怀中揣,千难万难脚下踩”“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平日里他们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大忙时节便踊跃参加会战。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主动性令我十分钦佩。我们的“猪倌”是个女知青,打扫猪舍的活很累很脏,每次彻底清扫时都有几个男知青主动前去帮工。“厨师”也是女知青,有时也忙不过来,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刚刚收工回营的男女知青不顾腰酸背痛,挽起衣袖主动帮她择菜、洗菜、烧火。主动性是知青心灵净化与升华的重要标志。

记得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1976年中苏边境形势非常紧张,秃尾巴山连队常常接到一级或二级备战的指示,知青们按照林场领导的安排夜间持枪站岗巡逻。

有一天后半夜,三位年龄二十出头的女知青站岗巡逻,一位是民兵副连长辛永芬,另两位是战士。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们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几声沉闷的枪响,副连长立即指示一名战士原地不动,注意瞭望,有情况立即到连部报告,没有情况不要打扰首长和战友们休息。她则带着另一名女战士在空旷寂静的山野摸索前行,在接近目标后,副连长高喊:“站住别动!把手举起来!你要反抗我就打死你!”她们抓住了嫌疑人。

在原地站岗的女战士见战友两三个小时未归有些害怕了,便急忙把情况报告了连部,我们火速带人前去查看接应。此时东方欲晓,只见前面有三个隐隐约约的人影,再近一点才分辨出一个是肩背长枪和行囊的佝身低首的男人,后面两个是手持长枪昂首挺胸的女战士。

我参加了对嫌疑人的审讯,审讯很正规,从年龄、籍贯、职业、住址、单位……一直问到他在扎赉诺尔是否有熟人,他说出了几个名字,我们又问他是否认识满洲里市的人,他便说出满洲里市一些领导人的名字。我们审讯后合议:善待一天,柔性看管,验明正身后再放人。午饭后,扎赉诺尔矿务局武装部部长陪同满洲里市的有关领导前来做证领人,临走时嫌疑人连连点头致谢,并夸赞我们警惕性高。原来此人是满洲里市的退休干部,爱好狩猎,他不知林场这里是禁猎区,不能开枪,这才闹出这么个大乌龙。

事后我问那位副连长:“你们怎么可以把枪给他自己背着呢?”她说:“枪栓和子弹没收了。”我问:“你们那时不怕吗?”她说:“我们有枪!”

这件往事足以说明知青们的警惕性、主动性、胆量是多么惊人,足以说明知青们干什么像什么。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