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冬,作者退休后看望师傅毕德光与师母。
1954年,城子河矿使用的电机车。
1970年,城子河矿运输煤炭的场景。
1987年2月17日,鸡西煤矿机械厂张宝库师傅回访采煤机作业情况后和当年去煤机厂学习人员合影。前排左二起:付志臻、张宝库、臧连;后排左起:李梓松、林世成、姜成起、金子术、张英杰。
1987年,鸡西煤矿机械厂的工人正在生产采煤机组。
扎赉诺尔博物馆地下模拟矿井展厅里摆放的皮带输送机。
1971年11月22日,扎赉诺尔矿务局一行五人到鸡西煤矿机械厂学习结业时与师傅合影。前排左起:张宝库(鸡西煤矿机械厂)、鲍师傅(鸡西煤矿机械厂);二排左起:臧连、朱俊明、张英杰;后排左起:李梓松、姜成起、小吕(鸡西煤矿机械厂)。
此外,这里提一个滕师傅搞发明的事。过去各矿井矿车的运输流程是:地面的绞车牵引钢丝绳,井架上的大天轮不停地旋转引导钢丝绳转向,把成排的重车(装满煤炭的矿车)从井下拉到井口平台的最高处,再顺坡放到平台卸车处,用人工把重车逐个推进翻滚笼,把煤炭卸到铁路货车车厢里,然后绞车再把空车送入井下,如此循环往复。那时井口的大天轮只要转动矿领导们就放心,不转动了就要赶紧询问出了什么问题。但实际工作中各种意外实在难以预料,绞车司机把井下重车拉到平台架子下的事故时有发生。滕师傅开过矿井绞车,了解绞车工作的复杂性,20世纪60年代初,滕师傅发明了绞车过线阻断器,从此杜绝了矿车被拉下平台这种事故的发生。现在的矿井全部实现了皮带输运,井口井架上的大天轮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时代记忆。
在我们正式试生产一个多月后,经矿务局领导同意,毕德光副处长在当年的9月份决定,由西山矿机电队的党支部书记朱俊明带队,我们一行五人到鸡西煤矿机械厂专门学习如何使用已定型的国产MLQ1-80型采煤机组。党支部书记朱俊明学习机组配电,机电队车工臧连师傅学习机组配件加工,我和张英杰、李梓松学习采煤机维修。
鸡西煤矿机械厂并不是每个月都组装生产MLQ1-80采煤机组,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组装月,记得那段时间煤机厂共生产了5台MLQ1-80采煤机组。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们熟悉了MLQ1-80型采煤机组的每一个零部件,并亲自参加了采煤机组组装的全部过程。
在鸡西煤矿机械厂机电科庄科长的安排下,我们还到城子河矿井下工作面参观学习。鸡西矿务局城子河矿属于高瓦斯矿井,领队在下井前对每一位参观人员都进行了安全教育,一切与火有关的物品是绝对不允许带入井下的。
我们参观的矿井采深接近1000米,生产的是无烟煤,下井需乘坐人车,工作面石顶石底,采空区垒石墙不冒落,但采高只有1.4米。矿井应用薄煤层一次性采全高采煤工艺,使用MLQ1-80型不可调高机组配摩擦支柱。
在参观的过程中,过于低矮且闷热的工作面对身高1.83米的我来说真是吃尽了苦头,但我看到工作面的工人师傅们一直弯着腰工作却习以为常时,我身上的痛苦一下子就消失了。我们参观只有一天时间,而且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样都感到异常的辛苦,而工作面工人师傅们常年在这里工作,我们对工人师傅们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当时领队还对我们说:“鸡西矿务局有的工作面坡度达60度,最矮的工作面只有0.6米,在这种工作面工作,当工作面来压时,看到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不要怕,支架撑得住顶板,就算出现顶板把背在身后的灯盒子压住的情况,把灯盒子转到身体侧面就行。”这段话领队说得轻描淡写,却让我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回来后,我常和大家谈参观时的感受,拿鸡西矿务局的井下条件和我们的井下条件做比较。我们井下的优点就说两点:我们工作面的采高有2.4米,工人可以行动自如;工作面温度低需要穿薄棉袄棉裤工作,工人工作起来身体比较舒适。
在鸡西学习期间还有一个至今不能忘怀的小故事。我们到鸡西矿务局机电处报到的当天,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庄的科长。办完手续后,庄科长说:“我们局长要见见家乡人。”我们早就听说鸡西矿务局的大局长张秀亭是我们机电总厂马连财厂长的师傅,这么大的领导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会见我们,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随后,庄科长带我们来到局长办公室,老领导起身和我们一一握手,首先询问扎赉诺尔的近况,然后询问每个人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家里老人都是做什么的,有没有什么困难,并指示庄科长要安排好我们的食宿和培训,希望我们能够安心学习。老领导慈祥的笑容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在经过半年多艰难曲折的试生产后,尽管上下都承认大粒度采煤机组的革新是成功的,但机械故障率太高影响生产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缺点。1972年3月,大粒度采煤机组不得不返回机电总厂大修,此后再没有矿井愿意使用此机组进行试生产,从此大粒度采煤机组在扎赉诺尔矿务局的试生产推广结束了。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矿务局能给我们一个试验工作面,并给予充分的试生产时间,配件不过关就申请外援,再增加一台大粒度破碎设备,同时提高井下电压……大粒度采煤机组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了。
可惜那时还没有申请专利的概念,否则毕德光副处长申请一项创新发明专利是肯定没有问题的。毕德光副处长退休后继续不断创新,他是“毕氏锅炉”的发明人,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1995年7月22日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褐煤热水锅炉》专利证书。1998年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半煤气高温无烟燃烧立式常压热水锅炉》专利证书。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又为“毕氏锅炉”颁发了《分体式煤气化燃烧立式常压热水锅炉启动燃烧消烟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毕德光副处长在职时还曾利用北煤沟的煤矸石成功研制了机制砖,他研究的家庭用节煤恒温火墙也获得成功,还在太阳能住宅、室内用环保涂料、城市道路吸水地砖等项目上都有研究成果。毕德光副处长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干一行爱一行,很早就凭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工程师职称。他是一个爱动脑闲不住的人,他的一生是敢于探索、创新的一生。我亲眼所见,直至癌症晚期他还在伏案工作。
大粒度采煤机组返厂大修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这些采煤机司机一直跟在师傅身边学习钳工技术,毕德光副处长觉得这还不够,要求我们每人再多学一样本领。张英杰到厂技术科学习制图,李梓松到车工车间学习车工,我到电焊车间跟随马忠敬师傅学习风焊。我们的师傅也进行了学习,闫庆友师傅跟随毕师傅学习了电焊(毕师傅的电焊技术在机电总厂是很有影响力的)。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脱产学习,我们几乎都能独立进行各项工作,深受厂技术科工作人员和所在车间师傅的好评。
1973年初,煤炭部为扎赉诺尔矿务局调拨了一台鸡西煤矿机械厂生产的MLQ1-80型单摇臂可调高采煤机组,矿务局决定在灵泉矿11号井522采煤队推广。为确保MLQ1-80型采煤机组的推广,矿务局决定“大粒度采煤机革新小组”转化成“MLQ1-80型采煤机组推广小组”,归属机电总厂钳工车间。毕德光副处长调到机电总厂任副厂长。
为落实这个决定,毕德光副厂长亲自出面,在征得矿务局领导同意后,把张英杰、李梓松、我和负责工作面安全的贾明君、闫庆友、孙长岭三位师傅共6 人一起调入机电总厂。张英杰、李梓松和我的工资由采煤四级工降为技术二级带级学徒三年,贾明君、闫庆友、孙长岭三位师傅保留原采煤级工资级别不变。
当我们和西山矿领导告别时,王金山老井长语重心长地对毕德光副厂长说:“我们是真舍不得撒手啊!”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后来听说我们从西山矿调出的这件事情矿务局还派人进行了调查,原因是有人反映毕德光副厂长不是为工作,而是为了他的亲属进行了调动,最终有关部门还了毕德光副厂长一个清白。
我们这些学徒调入机电总厂钳工车间后,机电总厂的一些师傅们,特别是钳工车间的师傅们,有一段时间是不看好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学徒的。不看好我们也很正常,因为钳工车间的师傅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钳工实习,都有着扎实的钳工基础,对基础不牢的新人总是持怀疑态度。
郑立起师傅为这事曾劝我不要太在意。之后我们虚心好学尊敬师傅,除了跟着师傅认真学练基本功,每人还购买了一本钳工手册,不懂就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能力得到了认可。我们报名参加钳工车间的考级大练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从此钳工车间的师傅们逐渐转变了对我们的看法。
这次考级大练兵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在自愿报名参加的表演项目中,师兄韩宝柱使用1.5磅手锤击打握在手中的扁铲,只用七下铲掉卡在台虎钳上直径12mm铁棍,这是整个车间最好成绩。这个本事俗称四分铁棍,有这样本事的车间只有三人。
之后我们的工作进入了正轨,“采煤机组推广小组”连续几年被评为机电总厂先进集体,1976年荣获机电总厂先进集体标兵称号。师弟张英杰被评为矿务局劳动模范标兵,从此连续6 年荣获此称号。我俩还先后在车间担任过党支部书记。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