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扎赉诺尔矿务局机电总厂采煤机组荣获机电总厂先进集体荣誉。前排左起:刘士全、闫庆友、贾明君、郑立起、董广恒;后排左起:张英杰、孙长岭、吴月明、金子术。
1975年1月,张英杰在矿务局机电总厂1974年度劳模大会上发言。
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鹤岗东山竖井。
1953年,鸡西煤机厂生产了我国第一台顿巴斯型联合采煤机。
20世纪50年代,鸡西矿区的矿工使用截煤机工作。
20世纪50年代鸡西矿区就开始使用机械装煤。
20世纪60年代,峰峰矿务局通顺二号立井投产后就开始用电机车运煤。
20世纪60年代,峰峰矿务局通顺二号立井。
1974年2月16日,矿务局机电总厂采煤机组为欢送姜成起(作者)荣任机电总厂团总支副书记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姜成起、滕仁国、闫庆友、贾明君;二排左起:郑立起、董广恒、张英杰、李梓松;后排左起:孙长岭、刘士全、吴月明、金子术。
扎赉诺尔煤田的煤炭以褐煤为主,煤炭储量大,煤层埋藏浅,瓦斯含量低,赋存条件好,在全国煤田中是非常少见的。但长期以来受采煤方式、煤质、运距和铁路运输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扎赉诺尔煤矿煤炭产量直至1990年才突破500万吨。多年来扎赉诺尔煤矿所产的煤炭除本地电厂和民间使用外,主要供应东北几个电厂和企业使用。
近年来铁路的运输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煤矿煤炭运输不便的瓶颈问题,使百年老矿焕发了勃勃生机。随着国家对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械化水平也得到飞速提高。2011年,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了1367万吨,正式进入了千万吨大型煤炭企业行列。2020年,扎煤公司又创下了有史以来1762万吨的最高煤炭年产量。2025年,扎煤公司计划煤炭产量1750万吨。
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扎赉诺尔矿务局的机械化水平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采煤方式主要以炮采为主,这种采煤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差,会产生非常多的粉煤(俗称煤灰)。当时的扎赉诺尔矿务局没有地面装车机械,而民用煤场筛选煤炭后不能用的煤灰只能靠人工装车外运。因此,在扎赉诺尔三角线、三斜井等几个民用煤场具有时代特色的“女子装煤队”应运而生,这些女性都是临时招用的家庭妇女。
人工装车就是人挑着煤筐装满煤灰后从跳板上下车,装满40吨或60吨的铁路货车。由于车厢未做封闭且高大,煤筐往车厢里倾倒煤灰时,煤灰必然上扬到空中,每到装车时整个煤场的上空几乎被煤灰搞得遮天蔽日,道路上落下一层厚厚的煤灰,附近的居民都会关门闭户。人工装车不仅造成了浪费,还严重污染环境,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而且装车人员一个个就像是从煤灰堆里爬出来的一样,工作非常辛苦。此情此景是老一代人心中至今难以忘却的苦涩记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扎赉诺尔矿务局的工作人员开始想尽办法推进煤炭生产运输机械化,而第一步进行的就是推进机械化采煤。当时全国所谓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只有鸡西、鹤岗、峰峰、潞安等矿务局的少数矿井的采煤队。我们国家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要想实现机械化采煤,需要的机械设备无法在市场上买到,只能走自力更生的路。为此,扎赉诺尔矿务局于1969年下半年在矿务局机电总厂成立了以矿务局科技处毕德光副处长为组长,钳工车间的滕仁国师傅为副组长,刘士全、郑立起、董广恒三位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扎矿采煤机革新试制小组。
说句实在话,那时不像现在电视、网络这么发达,报纸、刊物这么多,真正的采煤机是个什么样谁都没有见过,革新试制小组手头的资料只有毕德光副处长保留的一期刊物上一幅单摇臂采煤机组照片。为此毕德光副处长亲自带领革新试制小组成员先后到鸡西、鹤岗、峰峰矿务局深入工厂、井下工作面参观学习。革新试制小组在参观学习后受到极大的启发,对下一步的工作心中有了想法。
当时机电总厂院内有一台国家调拨的但因不适合褐煤生产而被放在一边的64型截煤机,虽然锈迹斑斑,但牵引部、动力系统(电机)和截割部还有利用的价值。学习归来后,毕德光副处长结合学习的知识,参照搜集到的有限资料,发动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对现有的截煤机进行了仔细研究。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在机电总厂的现有条件下,可以对截煤机进行革新改制。明知困难重重,但革新试制小组成员相信经过努力是可以把链式截煤方式改为滚筒截煤方式。毕德光副处长还大胆地提出了研制大粒度采煤机组的想法,并把自己设计的图纸和草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技改设想得到了革新试制小组成员的一致赞成。
时任科技处处长许恩涛慧眼识珠,不仅充分肯定了技改草案的可行性,还同意把草案上报矿务局申请专项科研经费。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拼搏,毕德光副处长结合褐煤开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设计出了当时全国独有的大粒度采煤机组立体图,并完成了全套待加工的零部件图纸和组装图纸。其中改进试制所需费用的明细(概算)也写得清清楚楚。经许恩涛处长签字,正式的技改方案上报矿务局后很快得到了批复。
得到批复后,革新试制小组成员说干就干。配件能买的就买,能代用的就代用,甚至还到废铁堆中去寻找合适的配件,发现一件模数合适的旧齿轮就像捡到宝贝一样,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自己动手加工制作。钢材的质量、锻打和热处理工艺在配件加工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各种轴、齿轮不但要经过锻打而且还要进行热处理等精细加工,对此,机电总厂的马连财厂长和韩善岐书记给予革新试制小组大力支持,有关车间的设施还进行了改造,一次不行就多次直至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全国第一台大粒度采煤机组改制完成,是否成功只有通过试生产才能证明。
1971年6月,矿务局决定在扎煤西山矿反帝立井(即九号井)8片21连(当时采煤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安装大粒度采煤机组并试生产,机组人员确定从我当时所在的九一队里挑选。九一队是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炮采队。消息传来后九一队的职工乃至整个西山矿全体人员一片沸腾,人人憧憬着,口口相传着,等待着几代采煤人谁也没有见过的大粒度采煤机组安装运行。
西山矿当时有三个井口,北斜井、立井和南斜井,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井口分别改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新名:前卫斜井、反帝立井和立新斜井。那时没有通勤车,更没有入、升井的人车,立井和南斜井的工人每天要走同一个人行通道,下524级台阶才能到达井底车场,然后再分别向南向北步行到自己的工作面。我们九一队的工人步行到自己的工作面时间大约要一小时,而真正的八小时工作时间是从到达工作面才开始计算的,这样我们在小站居住的人从上班到下班回家需要花费十二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为准备接受新的任务,井领导要求队里每个小班选拔两名采煤机司机,条件非常简单,一是年轻,二是有文化,三是干活好。消息传来后,我对被选中这件事连想也没想,因为平时队里有个所谓的好活或是轻快活,例如看溜子头(输送机)、井下倒车(装满的重车被电力机车挪动后及时把空车推到输送机前)、背火药等,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好事一般不会落在我的头上。
当跟班孙明阳老连长操着浓重的河北黄骅口音宣布完选拔的条件后,他接着说道:“经过连里商量决定小姜……”还没等老连长说出第二位司机的名字,队里的人蜂拥向前,挤得站立不稳的老连长被地上的煤给绊倒了,老连长一生气说了声:“就一个。”然后就什么都不说了,第二个司机的名字也就没公布。第二天,连里通知了队里,我们班第二名采煤机司机是秦铁军。秦铁军是我的校友,丹疆中学(现满市第二中学)六六届毕业生,是真正的初中毕业生。
当时我们的生产班次是三班倒,所以司机总共有6个人。我和秦铁军与张英杰、车长海、李梓松、姜秀甫6人就此成为扎煤公司有史以来的首任采煤机司机,并全程参与了大粒度采煤机组的井下安装和试生产的全部过程。
试生产的安全和技术人员配备:机电总厂的滕仁国师傅为组长,刘士全师傅为张英杰、车长海作业班做指导,董广恒师傅为李梓松和姜秀甫作业班做指导,郑立起师傅为我和秦铁军作业班做指导,自此也确立了我们之间的师徒关系。反帝立井选派出贾明君、闫庆友、孙长岭三位师傅分别负责三个作业班工作面的安全,其中贾明君师傅是采煤七级工,闫庆友和孙长岭师傅是采煤六级工。可见,井口领导对采煤工作面的安全是多么重视。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