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钩沉
满洲里牵手伊万诺沃传承红色基因(下)
2025.03.25 51:09

现在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一角。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教学楼的大厅里插有80多个国家的国旗。

伊万诺沃儿童院展览馆一角。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教学楼正门。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正在学习。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举行表演活动。

翻修扩建后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建筑模型。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

2008年9月25日,红色后代们在满洲里合影留念。

1949年9月前后,赴苏联留学的21名留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的苏联大学,慎重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正式开始了在苏联的大学学习生活。罗西北、李鹏、崔军、林汉雄、贺毅5名留学生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水电,萧永定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电机系,邹家华、刘虎生、张代侠等报考了莫斯科鲍曼工学院,叶正大、叶正明、朱忠洪等选择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杨廷藩、任岳、罗镇涛等报考了莫斯科财经学院,项苏云考入了莫斯科纺织学院,任湘进入了莫斯科地质学院,谢绍明、江明报考了莫斯科农学院,叶楚梅进入了莫斯科大学。在之后的四五年时间里,除了两名留学生因病提前回国之外,其他的19名留学生都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在苏联的学习任务,于1954年先后回到祖国工作。

当年“4821”党支部成员在伊万诺沃学习期间,向国内党组织反映了国际儿童院部分中国孩子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促成中央决定将这些孩子接回国内。1948年冬,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里年龄稍大的中国孩子都毕业了,大都在莫斯科上学,剩下的多是十来岁的孩子。谢绍明回国前主持起草了一封给中共中央的信,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和“4821”支部会的意见。信中说:“我们感觉苏联战后的各方面情况不是很好,生活条件艰苦,对中国孩子的教育也有欠缺。现在祖国已经解放,有条件让这些孩子回国接受教育。建议将他们送回国内,待他们将来在国内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可再回苏联学习深造。”谢绍明把这封信交给了与他一同回国的王稼祥。

大约是1950年,中国驻苏联使馆文化参赞戈宝权向陈祖涛(曾任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委员会主席)询问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中国孩子的情况,并在陈祖涛的陪同下亲自去了国际儿童院一趟,查看了留在那里的中国孩子情况并确认了人员名单。1950年上半年,苏共中央作出决定:“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把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培养的中国公民子女送回中国的请求(附名单)。责成苏联红十字会和红半月会的执委会(霍洛德柯夫同志)于本年7月至8月做儿童的送回准备,并把他们送至后贝加尔斯克车站,以便转交给中国代表。”1950年8月,几十名中国孩子经过漫长的旅途回到了祖国。从此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成为“4821”留苏学生心头的牵挂之人。

五、重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红色后代从1998年开始,分别参加了母校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60周年、65周年、70周年……的校庆活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70周年的校庆活动参加的人数是最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力不从心不便行动,但是对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怀念之情丝毫没有减弱。

2008年4月29日至5月12日,红色后代组成了代表团,以毛泽东之女李敏为团长赴莫斯科参加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建院75周年纪念活动。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邓发之女邓金娜、高岗之子高毅、李范五之子李多力等10多位红色后代及子女,延安儿女联谊会、黄河电视台等组织单位的人员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应红色后代代表团之邀,满洲里市政府同意,时任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杨秀敏,市旅游局规划统计科科长张敏、翻译张冉等人,随同红色后代一起前往莫斯科参加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建院75周年纪念活动。

在北京国际机场,作者与李敏、刘思齐等人初次接触,他们为人开朗、热情、直率且平易近人。红色后代们都讲着一口流利的俄语,从外表看去是中国人,听他们讲话却是地道的俄罗斯人,他们的语言与生活习惯已深深地打上了俄罗斯的烙印。

经过8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一行人抵达莫斯科国际机场,中国驻俄使馆、俄中友好协会、华商协会等部门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第二天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车前往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市,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来到久别重逢的母校异常兴奋,不顾一路的颠簸、疲惫在校园里四处寻找旧日的时光碎片。

这是一场独特的校庆活动,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新老校友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均以俄语交谈,无论种族国籍,概以家人相待。国际儿童院昔日的二层小白楼已变成了三层红砖楼,在插有80多个国家国旗的教学楼大厅内,重返母校的200余名校友高兴地领到了红领巾。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国际儿童院第一批学生,这些如今已步履蹒跚的老人试探着喊出彼此的昵称,热烈地拥抱,拉着手聊个不停。

阔别母校60多年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第一次重返母校。在校友俱乐部里,李敏仔细辨认老照片里同学们的模样,嘴里念叨着一个个名字。在文艺晚会现场,当《喀秋莎》和《共青团员之歌》等经典歌曲的旋律响起时,校友们很激动,一边唱歌一边流泪。在国际儿童院附近的小树林和塔尔卡河边,红色后代们回忆着童年的美好往事,拍摄了许多照片。这次活动征集到了大量的照片、书籍、实物等,真实地再现了红色后代在苏联学习、成长以及回国后报效祖国鲜为人知的历史,为进一步完善满洲里红色展厅内容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六、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院长卡林娜·舍甫琴科到访满洲里

2015年4月17日,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院长卡林娜·舍甫琴科在红色后代李多力(李范五之子)、中国驻俄罗斯大学生联合会主席尹斌陪同下从北京飞抵满洲里。时任满洲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高闻何,原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杨秀敏与他们一行人进行了会见。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院长舍甫琴科是在北京出席完授勋仪式后来到满洲里的。舍甫琴科说:“我15日参加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举行的向中国老兵授予‘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的仪式。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代表俄罗斯联邦总统为李敏(毛泽东之女)、刘爱琴(刘少奇之女)、李多力(李范五之子)等在内的53人授奖,其中有32人参加了授奖仪式。这些获奖者都曾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过,并在战火中度过了难忘的童年,俄罗斯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满洲里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李多力和他的学友们很久前介绍了满洲里市政府建立的红色后代展厅,这个展厅很好,儿童院十分钦佩满洲里市政府的工作。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展览馆与满洲里的展厅有着同样的目标:传承,教育、培养一代代两国青年,千万不能忘记战争和历史的教训。”

红色后代李多力说:“红色后代展厅不仅代表满洲里,还代表了全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及反对战争的人们的心声。伊万诺沃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苏联人民曾经养育了我们,舍甫琴科院长来北京、来满洲里也是红色后代们的一个美好心愿。”

高闻何对舍甫琴科的到访表示欢迎,对李多力老前辈表示感谢和崇高敬意。舍甫琴科院长的到来促进了两地之间的友好接触,更加增进了伊万诺沃与满洲里的友谊与往来。满洲里国际大通道将红色后代、伊万诺沃、北京连接在一起,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珍藏,红色后代展厅将作为满洲里红色历史的重要内容传承。

据了解,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在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在校学生排练了大型音乐剧《迈向未来之路》,献给二战期间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该剧主要人物是毛岸英、朱敏等。

2015年4月18日,舍甫琴科院长同李多力、尹斌离开满洲里。

作者简介:

杨秀敏,女,汉族,1954年9月出生,山东掖县人。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1973年6月参加工作,任满洲里市二卡农牧场党委副书记。1976年7月任中共满洲里市第七届市委常委。曾在满洲里市委农牧工作部、满洲里市委纪检委工作。历任共青团满洲里市委副书记、书记,市妇联主席,市物资局党委书记,市属企业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市商贸产权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政协满洲里市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满洲里市海外联谊会会长。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呼伦贝尔市政协委员。2014年退休。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