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钩沉
满洲里牵手伊万诺沃传承红色基因(中)
2025.03.20 49:09

2008年5月9日,作者与毛岸英妻子刘思齐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合影。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花园。

被森林环绕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开展野游活动。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参加社会活动。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排队出行。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一角。

2008年9月25日,红色后代们在红色后代签名板上签名。

2007年8月20日-21日,伍绍祖从延安驱车3000多公里第三次来到满洲里,当时的满洲里市委书记亲自陪同伍绍祖参观国门和共产国际展厅。伍绍祖向满洲里市委领导介绍了曾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现在的情况,这批孩子现在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京,都到了耄耋之年,他们经常在一起团聚。当年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过的中国孩子110多人,除死亡和失踪人员外,其余的60多人和他们的亲属都能找到。这些人当年都是途经满洲里回到祖国的,他们都记得到达满洲里时的激动心情,非常期望将红色后代的珍贵记忆在这片土地上记录下来。伍绍祖的姐姐伍绍云、夫人的姐姐曾芳兰也是在国际儿童院长大的,伍绍祖与夫人虽是在延安长大的,但对在异国长大的红色后代们感情极其深厚,所以他不辞辛苦地为实现他们的愿望四处奔走。为了大力弘扬和传承满洲里红色历史文化,满洲里市委、市政府确定由满洲里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完成与红色后代的联络和史料征集工作。

三、满洲里召开红色后代座谈会

为了记录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红色后代20世纪50年代回国第一站进入满洲里这一段经历,深入挖掘满洲里市的红色历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满洲里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红色后代展厅,再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在苏联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和学习的那段历史。

2007年9月9日,中共满洲里市委在北京满洲里办事处召开红色后代展馆建设座谈会。刘少奇之女刘爱琴、任弼时之女任远芳、抗日联军领导人李范五之子李多力、伍云甫之女伍绍云、中共早期地下党领导于炳然之女于彬、瞿秋白之女瞿独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一位俄语播音员刘霞等31名红色后代参加了座谈会。满洲里市委领导向与会红色后代介绍了满洲里的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筹建红色后代展厅的构想,并向他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请他们为展厅提供史料与实物。红色后代们分别介绍了童年艰难的历史经历及当年回到祖国途经满洲里时的情景,对满洲里建立红色后代展厅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他们说满洲里的红色后代展厅为红色后代搭建起了立体化历史展示平台,这在全国尚属首家。在座谈会上,红色后代们表示一定会全力配合红色后代展厅的布展工作。

会后,满洲里市旅游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与红色后代展开了史料征集工作。红色后代展厅筹备过程中,满洲里市政府和旅游局三次邀请李敏、刘爱琴、任远芳、于彬、李多力、曾芳兰、刘霞、瞿独伊及亲属70多人先后专程从北京赶赴满洲里视察观光,指导布展。他们集中送来了红色后代在国际儿童院时曾用过的大批书籍、珍贵照片、学习用品、箱包等实物。刘思齐提供了毛岸英在国际儿童院时用过的俄文字典等。

2008年9月25日,满洲里市红色后代展厅正式开馆,这是国内当时唯一一个以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红色后代生活历史为背景的展厅。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内容由“国际儿童院红色后代”“走进伊万诺沃”“4821留苏学生”“在莫斯科学习”“ 重返伊万诺沃”五部分组成。开馆之时,李富春、蔡畅之女李特特代表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过的红色后代及新中国建立前夕由中央派往苏联学习的21名留学生,向满洲里市红色后代展厅正式开馆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李特特说:“红色后代展厅的建立,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历史功绩,翔实记录了红色后代的坎坷人生和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立足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她希望红色后代展厅能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的作用,弘扬革命传统,培养新一代“四有”新人。

红色后代展厅以大量的文字资料、历史照片、书籍、实物、沙盘及场景模拟等,全面反映了红色后代在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向世人展示了红色后代的精彩人生。红色后代们对满洲里建立红色后代展厅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满洲里市委、市政府尊重历史、弘扬历史,为红色后代提供的历史展示平台表示由衷感谢。

四、“4821”留苏学生的珍贵记忆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和祖国富强的目标,培养各种人才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念念不忘的大事。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就给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的中国孩子们写信说:“新中国需要很多的学者及技术人员,你们向这个方面努力是很适当的,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服务。”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中共高干和著名烈士的子女赴苏联学习科学技术。他们是罗镇涛(罗炳辉之女)、邹家华(邹韬奋之子)、谢绍明(谢子长之子)、叶正大(叶挺之子)、叶正明(叶挺之子)、任湘(任作民之子)、刘虎生(刘伯坚之子)、林汉雄(林育英之子,林彪之侄)、罗西北(罗亦农之子)、任岳(任铭鼎之女)、叶楚梅(叶剑英之女)、贺毅(贺晋年之子)、崔军(崔田夫之子)、项苏云(项英之女)、李鹏(李硕勋之子)、张代侠(张宗逊之侄)、朱忠洪(王稼祥义子)、萧永定(萧劲光之子)、江明(高岗外甥)、高毅(高岗之子)、杨廷藩(杨琪之子)。

为了挖掘和寻找“4821”留学生的资料, 2008年5月14日,时任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杨秀敏与市旅游局的同志在北京走访了部分“4821”成员,并邀请部分年过花甲的老同志在北京满洲里办事处召开了“4821”座谈会。谢绍明(谢子长之子)、崔军(崔田夫之子)、项苏云(项英之女)、任湘(任作民之子)等“4821”成员应邀到会。杨秀敏向他们介绍了满洲里市经济发展和红色后代展厅筹备的情况,这些老同志回忆起当年往返莫斯科——北京国际列车漫长的旅途及到达祖国第一站满洲里时的种种往事,当时那种无比激动的心情他们至今仍难以忘怀。为帮助红色后代展厅搜集史料,这些老领导、老同志从家里带来了部分书籍、照片和实物,提供了记录当年老同志们在莫斯科留学的历史资料光盘,并亲自指点每张老照片成员的名字、地点,对展厅的布展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与帮助。

这21个人其中19人是中共党员,他们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了一个党支部,支部直接归东北局领导。谢绍明是21人中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一位,被指定为这个党支部的书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留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入“4821苏修特务案”,“4821”之名从此开始传播。1982年1月,党组织为他们恢复了名誉。

派遣“4821”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件事,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规模向苏联、东欧各国公费派遣留学生的序幕。

1948年9月2日,21个“红孩儿”乘火车离开哈尔滨,途经满洲里前往苏联。9月21日,他们来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不久,21个人被安排到距莫斯科300多公里的伊万诺沃城补习俄语,直到1949年7月。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