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创始人斯塔索娃。
2007年9月9日,满洲里市委在北京召开满洲里“红色后代”展馆建设工作座谈会。
2008年5月,红色后代们在伊万诺沃塔尔河边合影。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建筑模型。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被森林环绕。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一角。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正在阅读报刊。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正在举行活动。
一、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20世纪20年代至193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满洲里地区反动力量相对薄弱、交通方便、距离苏联较近等优势,相继在满洲里建立了地下交通站,掩护共产党人从满洲里出入中苏两国国境,之后这些共产党人顺利地从苏联捧回了革命圣火。许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在出席重要的国际性会议以及前往苏联学习和工作时,都途经过满洲里。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时,前去参加会议的代表大部分是从满洲里出境的。
1927年,中国革命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许多共产党人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中共中央为了保护、抚养和培育革命后代,陆续把一些烈士的遗孤和中共领导人的子女经满洲里等地送到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位于莫斯科以东300公里,国际儿童院的创始人斯塔索娃曾是列宁的助手、俄罗斯救助工人组织的领导人。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救助那些被捕或被害的反法西斯主义者的孩子,1933年,在国际救助工人组织成员的倡议和斯塔索娃的协助下创建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2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烈士的后代被寄养在那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林伯渠、任弼时、李富春、张闻天、瞿秋白等领导人的子女曾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当时国际儿童院是俄罗斯科技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有来自全俄各地的350个孤儿在此就读,其中还有来自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叙利亚、非洲等国的几十个孤儿。
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的后代及家属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的有110多人。这些人中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儿子刘允斌,朱德的女儿朱敏,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蔡和森的儿子蔡博、女儿蔡妮、蔡转,李富春、蔡畅夫妇的女儿李特特,林伯渠的女儿林玲玲,苏兆征的女儿苏丽娃、儿子苏河清,苏丽娃之子杨东,中共早期地下党领导于炳然的女儿于彬,林彪和张梅的女儿林晓霖,郭亮的儿子郭志诚,张太雷的儿子张芝明,邓发的女儿邓金娜,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赵世炎的儿子赵令超、赵施格,高岗之子高毅,陈昌浩之子陈祖涛,萧三的儿子萧立昂、萧维佳,博古的女儿秦吉玛,张闻天的儿子等。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中国孩子占到了近20%,所以中国人在儿童院里很显眼。其次是德国孩子,有10多个人。
各国共产党人后代的管理由共产国际工作人员负责,例如享受什么待遇,吃、住、教育的标准等都由共产国际工作人员下达指示,甚至是当时共产国际的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直接发话决定。
国际儿童院都是按照苏联十年一贯制的教育制度实施教育,中国孩子按照他们的年龄和原先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年级学习。除了个别孩子在修完七年课程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外,部分孩子修完十年制课程又考入了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还有部分孩子未学完全部课程便回国参加工作了。
孩子们修业的课程首先是俄语,并且必修德语,也学一点母语。另外还要学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几何、代数、天文学、动植物学、俄国文学、外国文学、苏联宪法等课程。中国孩子们学习都十分刻苦,成绩优良。战争期间,为了支援前线,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也都各自出力,种菜、砍柴、打理庄稼、缝补军服、慰问伤员,在战争的后方处处能看到中国孩子的身影。战争最困难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一天只能得到一块黑面包,二两都不到,没有水果,也没有蔬菜。与饥饿和严寒相比,最令孩子们恐怖的还是纳粹德国空军的无休止轰炸。夜里德国飞机一来,阿姨和孩子们就往树林里跑,躲到那里的地窖里。孩子们衣服穿得乱七八糟,什么也看不见,摔倒了又爬起来,哭声喊声一片。
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国际儿童院工作人员当年还把大家按国籍分班,每周由各国自己的老师讲授母语和历史文化。很多中国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照片上认识了自己的父母,了解父辈为之奋斗、献身的伟大事业。在通往国际儿童院博物馆的二楼走廊里挂着一张标有85个红点的世界地图,这象征着来自世界85个国家的孩子曾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过。在地图上方用俄语写着两行大字“我有两个祖国,她们都在我心中”——这是当年那些革命后代发自内心的表白。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是当年革命者后裔们曾经一起生活过的地方,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迄今为止,世界上也没有一家儿童院可与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相媲美,因为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不仅是一个儿童院,它更是国际团结和友谊的最佳印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到1950年,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陆续经满洲里回到北京。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过的中国孩子们对满洲里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当年回国时的第一站就是满洲里,当时的情形他们至今难忘,仍保留在记忆里。
二、伍绍祖三次来满洲里为传承红色后代文化助力
伍绍祖是早期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红军电台的奠基人、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创始人伍云甫之子。1940年2月,伍绍祖随母亲熊天荆到达延安,他是喝着延河水长大的。从1982年开始,伍绍祖历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04年,当选中直机关侨联第一届委员会主席;2005年1月,担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05年3月,当选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2年9月18日逝世,享年73岁。
伍绍祖就任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后曾三次来满洲里,他对有关部门人员翔实介绍了红色后代概况及通讯地址,为红色后代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满洲里“红色后代”展厅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5年6月22日,中俄区域合作论坛在满洲里市举行。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伍绍祖参加会议并讲话。23日上午,市政协安排我们陪同伍绍祖一行参观国门和共产国际展厅,当看到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和老师的合影时,伍绍祖惊喜地读起了照片下边注释的名字刘爱琴、朱敏、伍绍云……他十分激动地说:“我的姐姐是在这里长大的,这些同志我常见到,我能够联系到他们,林伯渠的女儿林莉和我在一个小区居住……”
2006年8月24日—25日,伍绍祖带领调研组(由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第二次来满洲里视察调研。他对陪同的同志说,参观国门和共产国际展厅让他对满洲里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情,因为那一张张照片里有他熟悉的身影。伍绍祖说,在北京同曾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过的人闲谈时,他们提到当年回国时在满洲里车站停留时间最长,受到关怀最多,是印象最深的地方……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