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西伯利亚铁路沿线风景。
冬季西伯利亚林区景象。
冬季的贝加尔湖。
赤塔十二月党人博物馆正门。
赤塔十二月党人博物馆一角。
赤塔十二月党人博物馆馆藏的部分文物。
赤塔十二月党人博物馆(米哈依罗·阿汉格思格亚教堂)。
赤塔俯视图。
2000年3月9日清晨,我起床后蹑手蹑脚地走出包厢,站在列车的走廊上伸了伸懒腰,然后便向车窗外远眺。
车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茂密的林木随着飞驰的火车向后面翻飞。我原本想看看树木之外的景色,但目光所到之处除了树木还是树木,而且除了樟子松还是樟子松。过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了一片绵延不断的白桦林,那亭亭玉立的白桦树犹如众多的丹顶鹤伸着长长的脖颈在向天歌,又像一位位身着迷彩服且英姿飒爽的士兵昂着头在接受检阅一般。冬日里的白桦树每片残存的树叶上都托着一点晶莹的雪,在阳光的反射下犹如一盏盏亮晶晶的灯。我特别喜欢观赏白桦树的树身之上那一道道参差的树疤,那树疤特别像人的眼睛,似乎在一眨一眨地目送着眼前的一切。
列车过了白桦林,在一片皑皑白雪之中会偶然闪现出一个小木屋,那小木屋或许是山林守护人曾经住过的房子,或许是巡道员临时憩所。那小木屋的屋顶上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在风的雕琢下的造型仿佛是散落在山巅上的一朵朵雪莲。我们所乘坐的列车风驰电掣般地穿行于西伯利亚的原始密林之中,列车包厢里犹如一个温馨的寓所,车窗外与车窗内分明就是两个世界。
此时我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话题,若俄语“西伯利亚”翻译成中文该是什么意思呢,我便向同行的翻译请教,他遗憾地对我说因现在手头上没有俄汉词典无法查阅。考察结束后,我曾找朋友帮我翻译“西伯利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后来朋友告诉我,“西伯利亚”用英语翻译过来好像是一个希腊女孩儿的名字,意思是“预言者”;在中文词典里解释其基本含义是指远离家乡或舒适环境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西伯利亚”这个词可能来自古突厥语,意思是“宁静的土地”;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西伯利亚”是一个音译词汇,因为在古代中国这一区域始终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居住的地方,其中鲜卑族也在这一区域生活很长时间,“利亚”在鲜卑语中是“地方”的意思,“西伯”则是“鲜卑人”的意思。将这两个词汇合在一起,“西伯利亚”意思就是鲜卑人居住或控制的地方。
在飞驰的列车上,我们一行人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奔波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大家围聚在车厢里打起了久违的扑克,尽情地度过了在俄罗斯境内最后一段时光。傍晚,我躺在卧铺上一时没有困意,脑海中竟然萌生出几句顺口溜:西伯利亚籁无声,白雪如织亦葱茏。吾独思绪满洲里,来去满腹生意经。
2000年3月10日,早上7时许,我们乘坐的火车途经伊尔库茨克站并在此做短暂停留后向赤塔方向驶去。
此时,窗外的景色犹如一幅西伯利亚乡村风情油画。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和煦的阳光洒在被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大地上。远处的森林间似有一缕袅袅升起的晨烟,忽而一辆小汽车从远处的公路上穿行而来,公路的里侧此时恰好有一辆雪爬犁在与火车并行,所过之处拖出一道似浅非浅的雪沟。车窗外的画面不断地切换着,我站在车窗前向外张望,就像移步在美术馆里观赏一幅幅油画。
忽然,车厢走廊的另一头有人在大声地呼喊:“快来看呀,那不就是贝加尔湖嘛!”我赶紧向远处望去,依稀可见远处的一道山脉和我们乘坐的火车之间露出一片宽阔的上面覆盖着若有若无的白雪的湖面。遗憾的是我们在列车上无法近距离地观看和欣赏冬季的贝加尔湖。据说,冬季的贝加尔湖也非常美丽,有四大自然景观——蓝冰、冰泡、冰洞和冰裂。冬日的贝加尔湖湖面透着蓝光,就像一块块蓝色的天然水晶一样晶莹而剔透。蓝冰中还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冰泡,犹如一串串美丽的珍珠,形成一幅幅奇幻的画面。
此次西伯利亚之行,我看了一些有关贝加尔湖的资料,方知贝加尔湖总容积达23.6万亿立方米,最深处达1637米,湖面海拔455米,平均水深730米,是世界第一大深湖、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我国古时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里曾是中国北方游牧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公元前100年,汉朝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后被发配到北海边去牧羊。现在的贝加尔湖地区是伊尔库茨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的支系布里亚特人口居多。伴着火车发出的隆隆之声,我久久地凝视着车窗外的贝加尔湖心绪难平。
晚上,我们一行人终于到达赤塔站,伟光先生的好朋友赤塔内务局的副局长阿力贝特和内务局办公室主任阿拉卡金到火车站来接我们。赤塔物资局局长波塔波夫先生也赶来迎接我们。我们被安排在赤塔保安公司下属的一家宾馆。这家宾馆条件还不错,最重要的是下榻在这里绝对安全。
2000年3月11日,赤塔保安公司总经理贼那特先生为我们安排了早餐,早餐非常丰盛,体现了俄罗斯朋友的那份热情。
据杨伟光先生介绍,苏联时期,贼那特先生曾任赤塔物资局党委书记一职,在此之前还曾负责共青团工作。在短暂的交流中,我从贼那特先生的言谈举止中能感觉到他对苏联时期的工作、生活还是有些留恋的,只不过是囿于政治环境变化而不太敢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罢了。
由于早餐后没有其他工作,笔者便召集大家到笔者的房间开会,对此次东西伯利亚四城市考察情况进行一个初步总结,对我们与各地方政府、工商会所签订的协议进行一番梳理,并将协议中需要我们回去即可落实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和时间进行排序,落实责任人,坚决避免协议签订后无人落实的问题再次发生。对考察中与各地俄商贸企业签订的协议包括达成的口头协议,均责成合作公司的冯总和贸促会的薛秘书长负责落实。关于中俄地方政府、工商会之间开展信息合作的问题,重点由市信息中心主任于智慧负责落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余林负责协调本次考察后各个方面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办和跟进,必要时可再次召开会议。副秘书长李余林负责向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的准备工作。就在我们上午的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赤塔物资局局长波塔波夫先生又来到我们下榻的宾馆,再次与我们商讨大连市政府来赤塔举办展销会的问题。
午饭后,贼那特先生安排我们一行去参观赤塔十二月党人博物馆。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成立革命组织,谋划起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1825年12月14日,该组织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但均遭失败。后有500多人遭到逮捕和受审,5位首领被处死,100多人被流放。参与此次起义的人被统称为十二月党人。
赤塔十二月党人博物馆实际就是现在的米哈依罗·阿汉格思格亚教堂。这座教堂是经典的木刻楞建筑,已经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纪念馆的一楼展室主要展出的是一幅幅现实主义风格的油画,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当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和起义失败后被流放到赤塔的情景。在纪念馆一楼的中心位置上展出有一张当年十二月党人亲手绘制的赤塔城市规划草图。我对这张城市规划草图非常感兴趣,站在那里仔细地观看了好长时间。根据贼那特先生介绍,赤塔早期的城市建设就是按照这张手绘的规划图进行规划布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被流放到这里的十二月党人无疑就是赤塔这座城市的奠基者。看着这张手绘的城市规划图,我按捺不住地萌生了几点感受:一是当年那些反对沙皇专制谋划起义的进步军官绝非一群头脑简单的武夫,而是一群知识精英。虽然变革失败了,但却为后来俄罗斯爆发的二月革命奠定了基础。二是这些从俄罗斯的首都和大城市被流放到荒芜的赤塔的军官虽然被迫来到这个不毛之地,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更没有就此沉沦下去,而是将这个流放地作为自己未来希望起飞的地方。所以他们运用所掌握的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制定了赤塔最早的城市规划。三是从十二月党人谋划赤塔城市发展规划至今已经几百年过去了,在这几百年时间里,赤塔经历过一次次政局的变更,经历过十月革命之后的内战炮火,经历过十万日寇入侵西伯利亚、远东和赤塔,但无论赤塔经历了什么,当年那张十二月党人亲手绘制的城市规划图却依然保存完好,仅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俄罗斯这个民族是非常重视历史与文化的。面对这张已经发黄了的用鹅毛笔绘制的城市规划图,我不禁肃然起敬。纪念馆的二楼展出的大多是当年的实物,有绳索、脚镣和生产工具等,仅仅看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文物就足以说明当年沙皇俄国体制下政治犯们流放生活的艰辛。贼那特先生对我们说:“当年的赤塔监狱就是十二月党人的流放地。虽然当年关押十二月党人的监狱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当年十二月党人仅存的一些物品还保存在这里,以供后人来此瞻仰。”贼那特先生还对我们说:“十二月党人在赤塔地区的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说明白的。”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