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在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间游走 ——评范雨素的长篇小说《久别重逢》
2025.02.14 31:10

□涂玉国

不久之前,襄阳作家范雨素推出了她的首部长篇小说《久别重逢》,引发了不小的热潮。这在纯文学作品不好卖的当下,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奇迹的背后不是因为范雨素的文字有多神奇,而是因为人们对范雨素身为育儿嫂却在文学领域有所成充满了好奇。为了满足心底深处潜藏的窥探欲望,人们愿意付出金钱和时间来阅读她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人们混淆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分不清虚构和现实。

读者用审视、探查的目光看待范雨素的小说,是希望通过小说“窥见”作家的生活、家庭及故乡,了解自己不知道的风土人情。殊不知,文学就是文学。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并不是生活的拓印,而是经过文学化加工后的产物。就拿目前火热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来说,它本质上还是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进行取舍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也许书里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作家只展示想给你看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将真实生活的全部投影到文字中。

近现代学者朱光潜说,“诗的真实所以高于历史的真实者,因为自然现象界是未经发掘的矿坑,文艺所创造的世界是提炼过的不存一点渣滓的赤金纯钢”。清代文学家郑板桥也说过,“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两位大师的论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博采众长后的新创造,而不是生活真实的留影或翻版。否则,作家就不是作家,而是摄影师或摄像师了。

作家曹军庆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信任采访中听到的所有讲述,但另一个事实是,所有的讲述都经过了筛选和过滤,有一些东西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剪裁掉了,那些枝蔓和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毫不起眼的影子一样的附着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东西游离在我们的谈话之外。”曹老师一语道出了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偏差,即便是采访得来的第一手素材也经过了筛选和过滤,再经过作家的二次筛选与过滤,已与真实生活相去更远了。

范雨素的长篇小说《久别重逢》以自己家庭百年兴衰为线,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正如她本人所说,“我写的是我家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平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小说”。她在写作时,有意或下意识地以家乡为背景,以自己所见所闻所历所感为故事核心,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既真实又带有魔幻色彩的乡土小说。她在后记中“不小心”地透露了自己的写作技巧,“觉得用‘我’开头会让听故事的人更容易产生信任,只有这样讲,别人才不会离开书场,才有人听……”

范雨素的成功,还证明了用文字书写故乡是一条不错的写作路径。作家书写自己心中的故乡,把故事发生地放在故乡,可以有效拉近读者与小说文本的距离,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提升小说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