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任林举的散文集《玉米大地》

三、深度挖掘《玉米大地》主题
深度挖掘文章主题,就是要找到文章含金量最高的那部分文字。
《玉米大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对于一棵玉米来说,也许遭受煎熬并没有什么可怕,同根相煎也没有什么可怕,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可忍受。但可怕的是来生还是玉米,不能忍受的仍是今生的重逢。”
这段文字表面写的是玉米,实质上是在写人。玉米大地上农民们像玉米一样,一代代的人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但他们并不是因为喜欢而这样生活,他们其实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与命运抗争就是这块玉米大地上永恒的主题。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出,任林举先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是一个有格局的作家,他的心是真正和农民连在一起的。
玉米大地上的农民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他们把一切都给了孩子,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留下。《玉米大地》中的父亲为了省钱给儿子,在卖粮的时候忍饥挨饿,大冷天不买帽子戴,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描写让我读时内心隐隐作痛,嘴里就如喝了蒲公英汁液一样苦涩。这崇高的父爱是人性的光芒,就如文中所说:“苦难的光芒从父亲的形象里一点点强烈起来,照亮了我的眼睛,我的骨头,我的灵魂……”
那个时候卖粮难,老百姓从春天开始种,到冬天盼着卖粮,就是为了卖个高价,贴补家用供孩子上学。父亲这么辛苦卖粮,就是因为父亲15岁失学吃够了苦头,现在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用剩下的卖粮钱给儿子买了块表,则是希望远行的儿子把沉甸甸的父爱一同带走。儿子没有辜负父亲,他“戴着表没有误过回家的火车,从来没有忘记每月写的一封家书”。这块表不仅代表了父亲的爱和对儿子的希望,还代表父子情感的纽带,更代表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段文字之所以对我触动如此之大,是因为我有着类似的经历。我的父亲去世早,是妈妈含辛茹苦把我们姐妹养大,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没有她的呵护,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
玉米就像我们的老百姓,知恩图报,讲究回馈。读完《玉米大地》这本书,你就会懂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农村时讲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四、《玉米大地》的导向作用
大年初二深夜,我读着《玉米大地》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再一次听到了玉米拔节、抽缨、甩穗儿的声响,微风吹过玉米叶子在耳鬓厮磨的声音。读《玉米大地》如听一场音乐会,有时乐曲高亢激昂,有时如泣如诉,有时如高山流水,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玉米大地》对玉米种植、秋收、脱粒、扬场、磨玉米面的过程都有详细的描写,对做玉米面大饼子、窝窝头的过程也做了详尽的叙述和描写。有劳动就必然有收获,这些叙述和描写证明了这个道理。我曾经见过父亲手捧着玉米热泪盈眶地说:“大苞米不骗人!”这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是农民的呐喊和感恩,有着太多的辛酸无奈和痛苦。
玉米与大地、大地与人、人与玉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是顶天立地的人,而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力量,无论是干涸还是大涝,大地上的万物都会顽强地生长。秋天成熟的大苞米,其实是母亲被榨干了的血汗,但大地母亲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了她的孩子们能活下去而奉献,而她的孩子也回应了她的期待,拼命地活了下来。
“然而玉米终究是玉米,只要一息尚存,它就不会停止生命的步履。一棵玉米,似乎至死也不会放弃结籽的天性,只要这‘棵’命不倒,就一定会结出果实”。文章中的这段话是对农民顽强生命力的讴歌,也是对那个时代农民人生的概括。玉米如农民,农民如玉米,他们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与命运抗争,如玉米一样一茬茬地倒下,一茬茬地又站起,在大地上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历史。
这部散文集《玉米大地》是乾安地区农民的一部命运交响曲,是集历史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一幅幅人生的画卷,也是任氏家族的一幅连环画卷,情真意切地再现了玉米大地上的人与故事。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癸卯年春节前后,我读了两遍《玉米大地》。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