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任
林举的散文集《玉米大地》

□梁冬梅 布日古德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松嫩大平原上,无论是松花江中游南北两岸的松原、白城,还是黑龙江的三肇、绥化,这一片平原上所有的黑土地、黄土地、盐碱地,一过了谷雨,农民们就统一开始一年一度的劳作——种苞米。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土地上开犁起垄,弓着身子把玉米种子一粒一粒地埋进泥土里。两个月后,齐腰深的玉米一垄挨着一垄,一片连着一片,最终长成了东北大平原上绿色的美景——玉米青纱帐。
这片青纱帐中有让字井、鳞字井、列字井这样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名字的村屯,这些村屯里住着老梁家、老张家、老刘家等人家,在这些人家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我们熟悉的亲朋好友的影子。
作家任林举的老家列字井被四个沙丘环绕,这四个沙丘分别是《玉米大地》里讲到的东南山、西北山、西南山、东北山。这四个沙丘中间有一片近似正方形的井字田,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任林举的太奶奶、爷爷、父亲、母亲、姑姑、妹妹等至亲,还生活着他的曾祖三爷、七舅爷、姥姥家的十二舅、会过阴(驱鬼)的周荣、仗义疏财的大姑父,还有一个挎着筐走在乡间小道上的常江媳妇等各种各样的人。《玉米大地》讲述了大平原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可歌可泣的与玉米有关的老故事、好故事,这些故事在任林举的笔下没有刻意润色,而是以亲切朴实的语言,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灵性故事娓娓道来,将玉米、大地以及大地上含辛茹苦的农民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株玉米看上去很平凡,但就是不起眼的它养育了我们的乡愁。一个农民看上去很弱小,但就是他们的辛勤劳作才让千家万户的炊烟生生不息。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从《新山乡巨变》到任林举的《玉米大地》《粮道》,这些作品都在歌颂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个永恒的主题。
夜深人静时,我们二人翻开这本鲍尔吉·原野作序,吉建芳插图的《玉米大地》,立即进入了一个迷人的全新天地。
由一幅幅乡俗画环环相扣构成的《玉米大地》
一部作品必须主题鲜明,有着新颖脱俗的情节,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才能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一部鲜活的作品一定是一位成熟的作家长期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创作出来的成果。阅读《玉米大地》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任林举是行走在家乡的烟火之间、田地之上的一位柳青式的扎根泥土的作家。
怎样写土地?怎样写玉米?怎样写这片种植玉米的土地上艰难生存的人和人群?怎样用个性化的故事呈现玉米地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人?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难解答。解答它们的关键不在于作者的文笔和技巧,而在于作者对家乡对土地的情怀,更在于作者所拥有的时代责任意识。正是情怀和责任带来的创作压力,才能激发作者的全部潜力,去解答一个又一个文学上的难题。
作者将自己经历过的历史,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玉米和大地、大地和人、人和玉米之间不可忘却的往事,细致深入地记录与挖掘出来,让人们世世代代牢记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按五行学说是金命、水命,还是土命、火命,都一代代不屈不挠地活着,而由一棵棵玉米组成的青纱帐,一直执着且永恒地呵护这片土地上饱经风霜雪雨土里刨食的人们。
《玉米大地》是一幅由四十篇散文化作的四十幅乡俗风景画构成的“玉米上河图”,这些古朴而又现实的乡俗风景画无一不是围绕着一棵棵“小苗”一株株玉米而展开的,这些金灿灿的玉米引出了一个又一个有着高贵品质的种玉米的人。
任林举的《玉米大地》乡土味儿极其浓郁,这一点表现在他一反常态的写法手法上,他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每一篇散文之中,非常有技巧地把每一个故事化作自己的回忆,很巧妙让“我”处于每一个故事的现场。这样,每一篇散文都会让读者感到亲切,仿佛读者和作者“我”拥有了相同的视角,在故事中和“我”扮演同一个角色。按照文学原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阅读《玉米大地》的读者可以很轻松地与作者“我”感同身受,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浓郁的乡土味儿。
任林举的文章厚重朴素,既有素描,又有写意的倾情泼墨。例如《玉米大地》90页的第二段、第三段的文字描写,其蕴含的意境已经超出了普通散文的范围。在他的笔下,玉米“既是父亲,又是母亲”,这两段文字通俗易懂地展示了玉米与种玉米的人的关系,读者反复品味之下很容易就能体会这段文字的言外之意,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玉米大地》像一部连环画,文章与文章之间环环相扣,缺一页都不可。这种环环相扣的新颖构思突破了传统散文“零打碎敲”的写作手法,让你不由自主沉浸在故事之中,一口气废寝忘食地将整本书读完。这种新颖的构思在第十三章、十四章、十五章、十六章呈现得非常明显,这四章作者先后写了玉米“小苗”的样子,写了小苗雨后的茁壮成长,还写了玉米由嫩绿到墨绿成长成熟的全过程。这些文字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句夸张的渲染,作者只是用最优美的句子描绘了玉米的一生。又例如,位于140页和141页的第二十五章,作者先是很细腻地描写了玉米成长的喜悦,转过来在142页就写了一棵玉米遭受冰雹时的疼痛,这感同身受的疼痛让读者如何放下书本一走了之,直到接下来读者看到“只要一息尚存,它就不会停止生命的步履”这样的句子,才能释然地放下书本。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