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任林举的《虎啸》


梁冬梅 张黎明
《虎啸》的艺术手法和成就
《虎啸》这本书的写作艺术手法有独到之处。首先,《虎啸》一书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立意鲜明、主题突出,例如《剿杀》《复仇》《忏悔》等,读者一见其题便明其意。其次,作者注重文章内容的平衡性,既回望历史,又关注现实,将人类和大自然复杂的关系全面地展示给读者。此外,全书的文字顺畅自然,文风清新,整部书充满了跃动的生命活力。他的文字有血有肉,通过对大自然的精准刻画,处处体现出对祖国山水的眷恋之情。
《虎啸》用大量篇幅描摹了生活在深林的各种动物其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揭示了动物王国的种种奥秘。但这些内容只是作为本书的副线,本书的主线还是作者追踪东北虎足迹时的所见所感,只不过主线副线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构建出一个苍莽的、深邃的林野世界。
从内容上看,《虎啸》的文字和照片资料翔实可信,不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具备极强的现实环保意义,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精准记录的数据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例如作家对那只标号为 T16的2岁多雄性东北虎的跟踪式记录,通过作家聚焦于 T16一组组镜头,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让读者看到东北虎穿山林、过河谷,终于成熟的全过程。当这只东北虎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对着幽暗的星空和沉雄的大地仰天长啸时,惊人的场景足以震撼每一位读者。作家任林举与其说是在写一部报告文学,倒不如说他是在谱写一支关于东北虎命运的交响曲。
《虎啸》还记叙了一些动植物保护专家和志愿者的工作生活,也记述了一些狩猎者的忏悔,这些人物从言行到内心处处展现着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也处处展现着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是以往少见的。
此外,任林举在《虎啸》这部作品中对抗联英雄事迹的讲述也不是多此一举的煽情之笔,他只是用这些简短却令人难忘的故事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为了这片热土而献出生命的英雄。
这本书给读者的感觉正如任林举所写的那样:“一声雄浑的虎啸响起——低沉、庄严,又无限旷远,久久在山谷里回荡,仿佛来自世界边缘,又仿佛来自时光深处”。“如今,这声音重返森林,长啸中包含了复杂的意蕴和无尽的沧桑。它让我们想起脚下这片与它休戚与共、命运相关、苦难深重的山林和大地。想起了那么漫长的黑暗时光,想起了侵犯、屈辱、流血、死亡、衰败和沉沦,也想起了不甘、觉醒、愤怒、抗争以及最终的宽宥和谐与繁荣”。阅读这本书,读者仿佛立刻就能身临其境于神秘之中,亲眼见识那些虎啸生风的东北虎英姿。
《虎啸》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人物形象气质的刻画,都处处表现出独特的“任氏风格”。任林举的写作风格语言清新明丽,他的文字中处处体现出对人性与民生的关注,对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任氏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乡愁性、泥土性,他从乡土中来,又用文字反哺故土。
两年多的时间里,任林举砥砺前行,风餐露宿,行走于山川的神秘之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付出,才造就出《虎啸》这部不可多得的报告文学。任林举在《虎啸》的后记中写道:“作家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拼搏和努力,其情其态,不啻激流里令人绝望的泅渡。一次次奋力挣扎无非是梦想着在短暂与永恒、忽视与接纳、不可能与可能、难以完成和完成之间拉近一段距离。心心念念、苦苦甜甜,只在于时空深处的一声回响。但愿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有缘人愿意并能够听懂《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试图传达的关于生命的美好与无奈、哭歌与悲欣。”
《虎啸》这本书约22万字,共12章 ,是一部集知识、思想、历史、民风、民俗等于一体的,关注原生态问题的长篇报告文学。《虎啸》一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报告文学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空白。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