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老树
2022.09.30 04:11
元好问(金朝)
老树高留叶,
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
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
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
不用苦思家。
 
 
译文:
瑟缩的老树高高的枝头留着残叶,耐寒的细细藤萝结着紫色的花。
水边平坦的沙滩上,时时都有停留歇息的大雁,莽苍辽阔的原野,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
寄居他乡,孤寂的清秋眼看过尽,在漫步行进中歌吟的时候,太阳又已西斜。
战争的风云正迅疾席卷大地,漂泊的人们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
赏析:
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北国清峻的秋景,同时抒发了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的感慨。末句“不用苦思家”一语,以否定语来表示肯定之意,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感叹。老树、寒藤、平沙、泊雁、旷野、攒鸦构成了一幅北国的秋景图,给人一种草木零落的悲秋之感。诗人选择这些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是因为避难山中的他此时的审美心理最能与这些容易引起悲感的物象融合,悲秋之物和悲伤之怀一碰撞便形成了这些特定的意象,构成了带有悲凄色彩的图景。当时,诗人刚从老家迁居三乡,用这“旅食”两个字概括其生活遭遇很恰当。
“秋看尽”是对前四句描写的点破,直说写诗的时间是秋将尽、冬将来的九、十月之交,正与诗人避兵女几山(又名花果山)的行踪吻合。“日又斜”不仅仅是为了点明时间,太阳落山时分,更重要的是一个“又”字,表明诗人在此战乱时起、人生多难之时,在山中度日如年,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行吟山间,送走了一个黄昏又一个黄昏。家乡沦陷,关山千里,干戈时起,战乱不息,诗人此时是国破家危,有家难回,因此也就“不用苦思家”了。而究其实,诗人此时的心情正是苦苦思念家乡,不然还说什么“不用”,这是用否定的语气表明肯定的意思,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该诗表现的是诗人羁旅生活的悲情愁绪,在艺术上的巧妙之处,是没有直接地说愁道悲,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一是景寓情。首联:“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笔法一粗一细,景物一大一小,但无论粗细大小,都景中有情,隐约可见。这里的高树老衰,残叶萧瑟,藤萝蔓伸,细花微结,无不是秋天的景物,构成一个萧瑟凄清,使人情郁心沉、愁绪顿生的境界,而这些景物中正寄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二是情生景。次联:“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一写泊雁,一写攒鸦,二者俱是诗人眼中之景,是诗人思念故园渴望安定的情感的外化,是经过诗人主观情感过滤选择的景。“雁”可“泊”,“鸦”能“攒”,而诗人却如无家“雁”、失群“鸦”,四处飘零,无家可归,一种人不如鸟的情感油然而生。泊雁、攒鸦两种景物,就是诗人这种情感映射的结晶。三是景情相谐。该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老树残叶,寒藤细花,平沙泊雁,旷野攒鸦,这些凄清萧瑟的景与诗人由遭逢战乱、漂泊无依的生活所产生的那种凄苦暗淡、欲求依傍的情愫是十分相谐的。如果说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首诗就是形神兼备,情与景妙合无垠。更何况该诗首联的景与三联的情相合,次联的景又与尾联的情互映,在景和情的融合上也达到了细意熨帖、针迹天成的境地。
 
 □来源:古诗文网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