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纳穆卓玛与圣山(上)
2022.09.16 17:06
——评纳穆卓玛的组诗《洁白的春天》

 
□布日古德                                                
 
纳穆卓玛,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西藏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某新闻单位,现居拉萨。诗集《半个月亮》选入2020年民族文学作品扶持项目。
 
洁白的春天
 
像是一次期待中的朝圣之旅
一身素白的你,终于让我们在春分前
看到了雪域的底色
这寂静的白,终于按下时间慌忙的速度
生命的空白浮出水面
 
这洁白的春天啊,在拉萨的蓝天下
让我看见了大地的慈悲
那一刻,你认领了一条河流的决绝
一座空山无处安放的回音
一棵树木悲伤地独行
我也像一粒过滤的尘埃
时间和我之间再次相认
我看见每一粒雪花供养的万物
没有分别心,它们都与你合二为一
 
一个新的地平线
在我眼前拉开,天空透明如镜
鸽子从屋檐下飞出,一树桃花伸向风中
疏影却落在红墙上
被落日加冕的宫殿,正从红山顶上
一点点拉升尘世的海拔
一只飞鹰隐遁处
我看见了宇宙小小的偏爱
 
点评:本诗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洁白春天,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精心选用的词汇让充满个性的诗句带着晶莹剔透的灵性,让读者通过阅读就能看到蓝天下被雪花覆盖的春分前后的拉萨。
第一段“寂静的白”与结尾第三段的“一点点拉升尘世的海拔”互相呼应,洁白的雪花覆盖了尘世上的尘埃,让尘世变得圣洁美丽,离上天越来越近。“一个新的地平线/在我眼前拉开,天空透明如镜/鸽子从屋檐下飞出,一树桃花伸向风中,疏影却落在红墙上/被落日加冕的宫殿,正从红山顶上/一点点拉升尘世的海拔”,这一段文字色彩鲜明,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雪域高原画卷。
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在哪里呢?答案就在第二段结尾的一句:“我看见每一粒雪花供养的万物/没有分别心,它们都与你合二为一”。
 
致黑颈鹤
 
它们用黑白分明的身子打开光线
向万物献出美妙的和声
翅膀托起的远方
引领着你的目光飞出一片苍茫
 
起舞的影子被湖光擦亮
灵魂铺满露珠,你在近处沉醉其中
群山在远处略带羞涩地凝视
 
它们钟情于一生的爱
是落座在星空上的白塔
如果某一刻收回羽翼,向虚空纵身一跃
那是给诺言赋予落日般的祭奠
 
从今往后
雅江彼岸的雪峰是爱的肋骨
雪的温度是它的肌肤
……
 
一群腾空时
那一片湛蓝的海水,须臾间
向我们竖起了
一面黎明般的天空之镜
 
点评:纳穆卓玛善于用诗句构成立体的场景,她能如此娴熟地驾驭文字构成一幅幅绝美的画卷,可以看出这位藏族女诗人深厚的文学底蕴。纳穆卓玛的诗常常给人一种强烈的飞跃感,具体到这首诗,这种飞跃感是由黑颈鹤带给读者的,“它们用黑白分明的身子打开光线/向万物献出美妙的和声/翅膀托起的远方/引领着你的目光飞出一片苍茫”。
第一段文字的焦点落在一个耀眼的“光”字上。第二段紧接着用“起舞的影子被湖光擦亮”进一步突出“光”的主题,无论是天空中的光线,还是湖畔的湖光,都不是直接来自太阳,而是来自苍茫群山上白雪反射的阳光,只有在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光才能擦亮灵魂。诗的主线一直紧紧地围绕“黑颈鹤”和“光”的互动,在“黑颈鹤”的引领下,我们随着它来了一次净化灵魂的旅行。
“一群腾空时/那一片湛蓝的海水,须臾间/向我们竖起了/一面黎明般的天空之镜”。诗人看到“那一片湛蓝的海水”时立刻就想到那是“一面黎明般的天空之镜”,正是拥有这样优秀的联想能力,诗人的诗句才能具有立体感,带给人独特的阅读感受。
 
拉萨月光
 
从云层间漏下来的清辉
比林间松落垂下的寂静还虚无
 
被黑夜溶解的神明
像是指尖从琴上弹出的余音
把你带入时间的另一个尽头
 
山河肃穆,万物各自涌动
一盏明灯暗示你的存在
我们体认的事物或误读的词语
如同河流向低处开阔
 
我们不曾忘记什么
如同你眼里蓄满的泪水
风一吹,便是汹涌的尘世波涛
 
点评:要理解《拉萨月光》这首诗,就不要理性地阅读,而是用自己的感性去感受。在这个越来越文明的世界里,只有在黑夜中才能体会到神秘的美,忽隐忽现的光线下,万物都好像拥有了生命,个个都涌动起来。用主观感性叙述代替客观理性观察,这不同于传统自由诗的一般写法,一般来说文学创作是理性的,但东方文学的创作是有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性创作传统的。只有用心去品味文字,你才会理解“如同你眼里蓄满的泪水/风一吹,便是汹涌的尘世波涛”以及开头的“从云层间漏下来的清辉/比林间松落垂下的寂静还虚无”这两句诗背后蕴含的感情。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