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3月《诗刊》期刊综合述评

□布日古德
育邦与夏午的诗
育邦与夏午二人的组诗之所以能够被《每月诗星》栏目推送,编辑一是应该看中了二人组诗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应该看中了二人诗句清新自然的文风,三是应该看中了二人的组诗选材角度和诗歌思想水平高度的与众不同。
育邦的组诗《到联盟村去》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个性化的意象元素表达出来,把感性观察变成了理性的思索。“这么快,就走进生命的秋天”“林中空地,光与尘一起降落”“那条古老而令人恐惧的长河被取消,我们的生命正成为一个接近圆环的湖泊”“月光与潮汐,涌动的悲悯之心”“喧嚣的野花,捎来季节的判决”等都是诗人反复提炼文字后锻打出富含哲理性的诗句,就像育邦在他的《庄子,或维特根斯坦》里的名句“轻度贫血的凌晨,他给我们带来一束干花,一捧草籽”体现出的,诗人拥有把自己感性的体悟变成理性思考的诗句,并让诗句的思想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能力。育邦的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从表面上看,《到联盟村去》是简单的几句诗,但就这几句诗,没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是不可能把一堆文字锻打成一首好诗的,正如育邦雕刻的句子“不可捉摸的纹理,其中有美,也有绝望”。育邦的诗是走进生活的诗,他是与生活最亲近的诗人。
夏午的组诗《两颗小行星》,以最普通的生活展示了深刻的哲理。《告别》写的是1999年的夏天一场洪水退去后,面对祖父去世的噩耗,“她”借来一辆自行车急匆匆往家里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人曲折生活中的“坡上,坡下”和“峰巅”“谷底”。《理解比较》通过展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与人,说明了人是所有的生灵中最难理解的。《松枝长得很高……》写出了一枚松果子落到地面上的窘境,展示了“从山下看,它们很高。跑到山顶往下望去,每一株又都很低”。《两颗小行星》写了两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快乐地玩滑板车比赛情节,展示了“那是两颗尚未命名的小行星,因为相撞,获得了冒险的激动与快乐”。夏午的诗歌极具生命力,富有亲和力,她善于用普通的人和事体现深刻的主题,她的诗说明了为什么“美不在大小”,平凡普通的人生有着自己的美好。
从《方阵》栏目里读好诗
每一期《诗刊》总会在《方阵》栏目里推出一组好诗。1月上《诗刊》期刊中路也的《草原》,灯灯的《在南山》,2月上《诗刊》期刊中三子的《夜色一种》,陈小虾的《小溪》等都属于接地气、有生活经验的好诗。他们的诗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能够从生活的泥土里汲取营养,能够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这些诗人与众不同的是,在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在诗中巧妙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展现出令人惊艳的个性化的艺术手法。按照俄罗斯象征派诗人勃洛克说法,人人都会写诗,每个人都有机会握住“诗神”的手,可是“诗神”馈赠给你的东西,想要完完整整地按原样表达出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看到的客观事物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从同一事物中获得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理性的诗歌是诗人一次精神上长时间舍生忘死旅行后的产物。《方阵》里的好诗多是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有自己的特点才能创作好诗。
怎样看诗刊里的《E首诗》栏目
有这么一种说法,好诗在民间。《诗刊》的《E首诗》栏目为全国众多无名的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竞争和展示的平台。但是笔者觉得,这个栏目应该调整,编辑应该把握好尺度,要慧眼识珠,不要让不合适的诗人有上场的机会。能不能考虑一下,有名望的诗人每年只许推荐一次诗歌,一次只许推荐一人,这样《E首诗》栏目选取诗歌的范围扩大了,诗歌水平就有了提高的可能性。否则,栏目中诗歌的选取范围过小会造成诗歌水平难以提高的窘境。编辑的导向很重要,如果多编选一些正能量的,有思想的,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有底蕴的好诗,《E首诗》栏目的粉丝一定会成倍增长。
1月下《诗刊》期刊中花盛推荐的《辽阔的事物》,2月下《诗刊》期刊中傲雪凌霜推荐的《大雪》,3月下《诗刊》期刊中学林推荐的《落叶》,江雪推荐的《牧羊人》都属于精挑细选出来的“E”首好诗。《E首诗》栏目中的诗来自基层的普通诗歌爱好者,通过《E首诗》栏目逐渐成长的诗人一定会成为诗歌夜空中最明亮的月亮。
写到此处,还是借用鲁娟的诗《西昌的月亮》作为述评的结尾吧。“清晨的栀子花/和今夜的月亮/一样好看/它们皎洁的光/印在怀中/印在书上/印在佛的额头/印在亲爱的你的心间/坦白说,这么些年/我们丢掉了多少黑暗/才看清它们的明亮”。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