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张晓雪的组诗《石壁与野花》
□布日古德
张晓雪,笔名晓雪。 诗人、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集《醒来》《落羽》《画布上的玉米地》,评论集《编辑与发现》。发表诗歌、文学评论数百首(篇),获奖数次。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莽原》杂志副总编、编审。本期点评的组诗《石壁与野花》刊发在《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
晨 钟
钟响,百里寂静。
旧尘震落,又覆上了新尘。
钟响时,银杏幽喟,黄叶相继离去,
后人开始描述前人的季节。
无言者向背啜泣,
保持着震颤的写意和吟诵。
钟声里有草木,有衣袂。
耕种之手收好了锄具犁耙。
抖袖持肩,待余音散去后,
不耽搁收割、翻土、捆燕麦。
钟声轻,钟声栖上树枝,
遁入白云或巨石,像歌者认归了缄默。
钟声昭示沉思,西风是必经之路,
一阵清幽声像一个人自酿的痛苦,
只用来拒绝。
而安详和普度离人心最近,
被背叛一次,复活一次,
与钟声保持着一缕一缕的沉入。
与钟声,在某个黎明的时刻,
为渺小者表达过贫弱心和不眠夜。
点评:晨钟来自寺院,被敲响的它给世人带来了人世间不可长久的“安详和普度”,我们都面对着“旧尘震落,又覆上了新尘”这不可逃避的现实。然而诗人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敢于直面人生的平和与平凡。“钟声里有草木,有衣袂”,也有锄具和犁耙。诗人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元素都昭示着诗人对现实正确的认识,既然“安详和普度离人心最近”,那就自然会产生“背叛一次,复活一次”这样极其富有哲理的经典诗句。
丝 瓜
一个小店被喷上了“拆”字,
它的山墙刚好是丝瓜藤攀爬的高度。
春天里,拆迁办的人砍伐了周围的树木,
断水,断电。
对它心无戒备或者没顾得上下手。
多好啊!
只要能坚持到五月,丝瓜藤待在阳光里,
还有希望结出几个新鲜的丝瓜。
点评:任何一种生命都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丝瓜藤如果能生存下去,就能长出丝瓜给我们带来快乐。可是事与愿违,一个“拆”字就把一个山墙上美好的梦在未来扼杀了,丰收的希望也破灭了。五月的阳光是一株丝瓜的摇篮,可这摇篮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各种可能性。这首诗以小见大,意义深刻,也耐人寻味。
谷物与青菜
没什么可说时,
我就说转基因,
于是对五谷杂粮就产生了敌意。
没什么可说时,
就说反季节的青菜,
并替一只山羊咀嚼了浓烈的苦味儿。
但我们依然吃着笑着说着,
太阳承认一粒谷物或一棵青菜,
到底是供给还是需求?
说着说着我就沉默了,
是若干次练习的那种沉默。
点评:诗人通常会在创作中抓住最司空见惯的事物做喻体,通过笔来表达反叛与抗争的精神。晓雪的这首诗围绕着两个元素“转基因”和“苦味儿”展开,以非常自然的句子写出了非常不自然的现状。第一,“转基因”交代了“五谷杂粮”的身世,第二“苦味儿”交代了蔬菜的现状。我们吃着“苦味儿”还要依然“笑着说着”,多么可怕又多么不自然的世界啊。结尾的沉默非常的滑稽,真是绝妙的讽刺。本诗意味深远,韵味绵长。这首诗张力好,弹性大。
井底之见
我此刻的安静,
即为自己的局限性。
不想问题,
不质疑自己所见。
但有些事情仍需要低头,
并寻找一个自禁的井底。
如果它终归于大海,
我将欢欣地说,
一场好危机并不算浪费。
点评:晓雪的诗总是从很平凡的事物中,洞察到意想不到的哲理。这首诗一反常态,从一个不平凡的成语出发,阐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成果。一个用了一千多年的成语,结尾的字一换,就换出了新天地。一个动词取代了一个名词,这首诗立马有了精气神儿。诗人在想象中把一片大海和一口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见”字把沧桑和神秘都蕴含其中。
石壁与野花
那块石壁的跟前,
长出了一朵野花。
像是在一个极偏僻的地方,
安放了童心。
它们全都承认了自身的孤独。
只不过,一个似先知、自省。
是我们一直想抵达的东西。
另一个两手空空,等凋落,
懵懂无知地爱这个世界。
它们像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
再无未竟之事。
又像是彼此的轮回,
都保持着被解救的样子。
点评:石壁喻指墨守陈规的成熟的保守生活,野花是生命寻找出路绽放凋落不断轮回的象征。生活中总有我们抗争不了的“旧框架”和“世俗”,是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还依然真诚地爱着这个世界,因为有野花不断长出来寻找新的生路,心花怒放地开放,证明这世界还是圆满的。诗人用一种隐喻衬托出世界的残酷,但是依然爱着这平凡与美丽并存的世界。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强调“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王国维的观点,正与这一首《石壁与野花》相吻合。石壁与野花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是在这里,放到眼前却是极为和谐,有着另类的惬意。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