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诗人庄凌的诗集《我也是一个清醒者》

□布日古德
庄凌的诗怎样表现自我
从“笔之为体,言之为文”的角度看庄凌诗歌,既有笔(无韵的散文作品)的大气,又有文(有韵的韵文作品)的词采,她的笔与文一奶同胞,互文互生,这样她的诗歌就具备了强烈的自我表现特征。一是自我与诗意、个性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她的文字给读者以极强的临场感,可以从文字里看到作者面对的现实。诗人通过逆向思维拷问人生、拷问人性、拷问大众对弱小生命的态度。
二是在表现自我的文本语境的叙述中,不小气、不自私、不小我,这些自我表现的特征在《风再大一点》《鹅卵石》《樱花》等一些短诗中运用借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樱花》里的樱花“我想给你穿上胸罩/女人到死也要有尊严和姿色/我想你有义无反顾的爱情/爱过就不后悔/而我不打算开了/我只想在枝头多睡一会儿/含苞待放是我一生最美的时光”。诗人一个动作“穿上”彻底地暴露出她红高粱那样强烈的倔强、威严和自尊,她的自我表现特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讽刺性。管仲说“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从管仲的观点上也可佐证庄凌表现自我、追求自由的诗歌向度。
三是她的诗歌语境中有形的物质,花草树木、寺庙、落叶、飞鸟与自我衔接得紧密、自然亲切。像《春光乍泄》《黄昏》《门被风吹开了》均属于表现自我的上乘之作。作为一个清醒者,她的诗与她的人都是清醒的。浑浑噩噩的人世间,可以欣赏郑板桥难得糊涂,但不可以真的糊涂,诗是清醒的,是直面现实直至永远与永恒的。表现手法上的无拘无束,叙述意象提纯后的真实可信,都在她的诗歌里清新自然地表现出来。生活本来就是一面镜子,即使被摔成碎片,在庄凌的诗中也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庄凌的诗彰显了哪些个性
“我的故乡在海上,我就像大海领养的孩子,没有根系,只有漂泊的梦想,即便我热爱我的母亲,我们仍然隔着沉船和岛屿”。《大海》中设计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陌生城市里的我,一个是海边的父亲。维系这首诗的根系是一个核心词汇“坐”。不同的时间空间,两个人物在不同的岁月里用同一个“坐姿”感悟人生。我的“坐”是傍晚迷路后的“坐”,而父亲的“坐”是在海边面对博大胸怀大海的“坐”。心中的汪洋与生活中的汪洋,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水来维持生命,不可或缺。这首诗的个性就在于“我们都是大海领养的孩子”,父亲与母亲在海边生养了我,却不知道一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多么想扑进母亲的怀抱。生我养我的家乡,海浪、涛声、海燕、斑驳的木船都在岛屿之上,我迷路的时候,泪水和星光才是我海一样的故乡。个性化的成长与诗意的浪漫均在一个经纬度上,月落日升。
诗人在《鹅卵石》里率性地刻画了一块鹅卵石的形象。这块鹅卵石通过诗人个性化的表达,喻指贴切,形似神似,想象奇特,构思新颖,短短的七行六十一字写活了几块小小的鹅卵石。写景状物不是诗人的本意,精彩的结尾才是其个性化表达的真谛,“那些久远的事物,还会露出水面,被我遇到”。例如《湖边》里的结尾“陌生如此清新,我们活着还有点小小的兴奋”!研读庄凌的诗笔者体悟到,诗人文字的代入感是那么亲切自然,她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最闪光、最入诗的那一部分都储备到自己的意象库里,一根火柴即可轰轰烈烈,饱满炽烈爆发出来。所以庄凌的主观意象在她的诗歌特质里,总是于情于理,寓意深刻。逐渐深入的结尾留白处戛然而止,让你一直处于亢奋的余音绕梁的情境中。
庄凌的诗短小精美,文本轻巧,多维度角度可视性强,所以就没有那一种“酱采寡情,味之必厌”的感觉。诗中诗人与自我的关系处理得相得益彰,信手拈来,哪怕“如今,只剩下一片雪花,能找到你内心的感动”。
庄凌在这本诗集的后记里说“我想诗歌绝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编一群玄而又玄的虚假意象,不是造一堆似是而非的句子,不是玩一片眼花缭乱的技巧”。她诗集里多处布满了素描的线条,在惟妙惟肖的形象叙述之中。庄凌的这一观点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正是这些年笔者想要寻找的钥匙。她的《自画像》已经把一个具备诗意、灵性的女人几笔就勾勒了出来,“秋波流转、蜜汁四溢、每一处都有故事”。拥有像燕子那样轻盈、婀娜多姿的风骨性情,这就是一个清醒着的诗人庄凌。
人间要有烟火气,善良的与弱小的生命共同创造了世界的奇妙和伟大。一位清醒者的背后,一定会是不断的拷问、思索和提醒。
愿诗人和我们永远是体笔两健的清醒者。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