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一把进入植物世界的钥匙
2021.01.21 12:11

□刘莹                                                      
 
不是科班出身、因兴趣“半路出家”学习植物的人,常会遇到两种烦恼:一是对“上胚轴”“托叶”等专业术语不知所云;二是辨识类书籍难选——种类少的不够用、种类多的难检索,找不到想查的植物。这本《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对学植物的“新手”非常友好,几乎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现在资讯太过发达,知识碎片看着容易,忘得更快。这本书好在先为读者列举了“知识的出现解决了取水问题,让植物脱离水域”“维管束能运水,让植物可以长得高大”等浅白实例,通过植物生理结构一次次变化,描述了植物如何一步步从水中登陆,进而散布到世界各地的过程。
在了解植物演化历史的同时,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学到描述植物特征的术语,解决了“上胚轴”“托叶”等分别是什么的问题。而且通过了解演化史,知道了哪些特征才是分辨植物种类“高等、低等”“原始、先进”的关键所在。以后再见到一株没见过的植物,就算无法知道它的具体名字,至少可以对它有个大致判断,分辨出大致类群,想进一步查它的名字也有了切入点。
现代生物分类采用“门、纲、目、科、属、种”这样的层级制度,其中“科”这一级别对应的英文单词是“family”,从直观意思上,这一级别可以类比为人类社会中的“家族”。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分类指南》这本书介绍了植物75个科,覆盖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75个植物家族,这个层级取得巧妙。如果选取更高一个级别,可能会太过笼统,同一“目”里的植物差异太大、亲缘关系远,难找共同特征;如果更低的级别,比如属或种,则可能导致种类太多。
如果使用种或属,则会因为物种分布的区域局限造成“水土不服”——外国引入的动植物方面作品,介绍的生物会更加偏重当地的种类,与中国读者距离较远,实用性不够,而这本书在每个科里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园艺植物来阐述此科的特征。园艺无国界,地域性不强,所以这本书里提到的植物在我国几乎都能见到,其中不乏君子兰、牡丹、银杏、丝瓜等“零基础”的人也认得的植物。
本书体例严谨、排版工整,加上经典风格的植物绘图比较精美,但略显严肃,不过细读文字却不乏趣味。比如直言大戟科的植物差异巨大,没有全科统一特征;吐槽出产多种柑橘类水果的科,却用毒性最大的种“芸香”来命名。书里还有不少好玩的小知识,比如一棵贝叶棕一次能开超过2300万朵花,因为能量消耗太大,结了果后就会死去。系统化的知识加上使用人们熟悉的实例,覆盖面广但种类又不太繁杂,让这本书成为不错的植物学入门读物。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