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唐代)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赏析:
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这声音来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亲。如果说,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纳入了声响和人物,添上寒风和飞雪,经这样的渲染、照应,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近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夜”是全诗的脉络,“天寒”和“风雪”加深了“夜”的寒意。这夜,是眼前客观现实的寒夜,也是诗人内心对时势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在诗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场的现状就如同这“风雪夜”一般,他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力拨乱反正,自然只好怆然喟叹。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奔波,当诗人这一次于风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内心的悲凉、辛酸之感中夹杂着某种庆幸和温暖的慰藉,是可以想到的。
用“苍山”对“白屋”,山是苍色,屋是白色,二者遥相映照,便构成一个银白苍茫的世界。再以“远”和“贫”(这里的“贫”是少、乏的意思)来点出眼前的空旷浩茫,这就准确地表达了从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门”和“犬吠”既照应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别是句中一“吠”字响亮有声,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唤起了寂寥群山的回响,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