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凤凰涅槃
2020.09.24 56:10
——重读《中国现代爱情诗选》
 
□布日古德                                               
 
1981年9月,湖北武汉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诗人王家新、张天明、徐业安、张水舟四人合编的诗选编本《中国现代爱情诗选》。这一本爱情诗选编本共分为三辑,至今依然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爱情诗的集萃。诗选有四个特点,一是它由诗歌评论家谢冕先生作序。二是它囊括的爱情诗多,且都是精品。三是被选入的诗人有名和无名的各占80%、20%。四是时间范围广,上以1918年开始下至1980年结束。这一套爱情诗选编本目前依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一辑里收录了五四运动以来69位诗人的作品,从鲁迅、郭沫若、胡适、刘半农、徐志摩到冰心、闻一多、冯至,从戴望舒到金克木、艾青、田汉、阿垅,都有精品的诗歌被选编进来。这些诗歌意境好,值得研究,也值得推崇和传承,有生活,不晦涩,有韵味儿,诗歌的质朴和写实被凝炼得浑然天成。像曹葆华的《她这一点头》、穆木天的《献诗》、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刘梦苇的《铁轨行》、俞大纲的《她那颗小小的心》等都是名篇经典。
鲁迅的《爱之神》、郭沫若的《Venus》、蒋光慈的《牯岭遗恨》等都写得至纯至真。爱,是那么美好;爱,是那样令人难忘和回味。我们从这些爱情诗歌里可以读到真情,可以看到璀璨明亮的相依相恋的火花。爱情如火,那一堆熊熊的烈火炽烈而诚挚。因此,有好多相恋者为此勇敢而不绝望地跳进火堆里去凤凰涅槃。我们的诗人首先在自己的笔下成为这一思想践行者,因此创作了一大批现代爱情诗经典、名篇。
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百年新诗是从爱情诗起源的,爱情诗这个新诗的源点,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正式成为我国文学样式的第一种,只不过是到了五四运动时期,通过诗人徐志摩、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冯至等诸多诗人的参与变成白话文,使之达到了高潮,进一步风生水起。如戴望舒的《山行》《我的恋人》《林下小语》,陈辉的《姑娘》、力扬的《抒情七章》等名篇一直流传至今。有一些现代爱情诗建国后被大中专院校中文专业一而再、再而三地选进教材中去。
谢冕先生在序言里以《不会衰老的恋歌》为题,进一步诠释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如此,诗人也同样如此。儿女情长并不意味着英雄气短,所以一个真正的政治家、革命家、诗人应该离不开真正的爱情。现代爱情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文化开放再次兴盛起来,这之前也就是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期,依然有一些爱情诗出现在国内的报刊上。《中国现代爱情诗选》第二辑收录了闻捷、严阵、邵燕祥、李季、白桦、李瑛、流沙河、沙鸥、郭小川、饶阶巴桑等40人的爱情诗,这些诗人的诗歌明显带着时代的烙印。像严阵的《在清泉边》、李季的《红头巾》、尤其是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都是时代感极强的诗或组诗。
1978—1980年这一时间段,一些较有影响的爱情诗在国内各大报刊随处可见。爱情自古以来都是属于年轻人的,青年人乐观、积极向上,因此他们创作的诗歌有更强的表现力,这些爆发力表现在爱情的诗歌中,首先是语言饱满,感情透纸而出。其次是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由于受西方诗歌的冲击,诗歌不再质朴、浑厚。有一些诗人通过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来达到文本上标新立异的目的,这些特征均表现在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朦胧诗上。但是这一本诗选第三辑选入的1978—1980年间的诗很少有晦涩、格调低下的。像舒婷的《致橡树》、徐慧的《足音》、哈尔滨诗人林子的《给他》、杨炼的《秋天》、徐刚的《新月小札》、杨眉的《我爱你的……》、顾城的《远和近》、宗鄂的《月光》、雁翼的《织……》、刘湛秋的《哪儿最美》、北岛的《雨夜》等都是杰出的代表作。
重读这一部诗选本,一是进一步回顾了我国现代爱情诗所走过的历程,在这些诗歌里我们能够看到爱情在各个时代体现的巨大能量。二是从诗歌的文本上看,所选入的诗歌无论是著名的还是非著名的,诗的文本厚道、结构严谨、意境练达。三是这一部诗选本依然可以作为研读、考证一个时代诗歌走向的重要史料。
从质量上看,这一套《中国现代爱情诗选》应该是目前国内选编质量最好的一部诗选本。从时间上看,上世纪1981年9月第一版问世发行,近四十年的光景,这部爱情诗选依然有研究、收藏的学术价值。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