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声告白》想到的

□赵苒
《无声告白》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出自一位美籍华裔女作家之笔,它讲述了一个混血女孩儿因为无法抵御外界压力而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我便被封面印着的一行小字“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深深吸引。我好奇扉页上年轻漂亮的作者会写出怎样的故事,猜测着里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和作者有着怎样的关系,更期待我能像那行小字上写的一样从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莉迪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到底是怎样死的,又为什么死。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拨开了真相的面纱:女孩儿的父亲是中国人,那个年代被美国人歧视的外来物种。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教授,虽然年轻时遭遇过各种不公,但最终还是获得了一些成就。然而他的内心却始终忘不了年轻时的那段历史,每次想起来都会难受。女孩儿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她不顾母亲的反对,无所谓别人的议论,最终还是选择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了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的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然而她短暂的离去却给莉迪娅留下了童年的阴影。所以,后来5岁的莉迪娅从妈妈回来的那天起就告诉自己,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主角,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被期盼着,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也都被期盼着。相比莉迪娅,她的哥哥内斯似乎要幸运得多,尽管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自己总是被忽略、被无视。但至少他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明白妹妹的压力,明白她的痛苦,却没有帮助她,反而竭尽全力逃离这个对他们而言可怕的家庭。在他即将要去哈佛上大学的时候,莉迪娅选择了离开。因为她知道哥哥是她最坚定的依靠,她无法想象没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的她再没有勇气去应对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抑的家庭,也没有勇气去应对没有同伴的日子。这样的环境让莉迪娅的心智越来越成熟,更加无法摆脱家人对她社交、爱好、学习的种种期盼,以致于发生了最后的悲剧。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状况事与愿违。”这是莉迪娅的母亲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之后自己又撕碎了。所有轨迹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期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能够过得和自己不一样,能够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盼。而莉迪娅的父亲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这一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而生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期望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父母未完成的所有心愿都变成了莉迪娅应该完成、必须完成的事。当杰克正面揭露她的恐惧,刺穿她的内心时,她开始思考所有的错误是从哪里开始的,所以她想要回到那个地方、那个时候,那个被哥哥推入湖中的时候,摆脱沉重的束缚,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的前几章我其实看的有点乱,到尾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关系后才明白,这本书作者写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个人发展与家庭归属、父母期望与自我压力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些似乎有千斤重,将这个混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压迫得无法呼吸。这个结合了时代背景的故事,在此刻将以前的美国社会现状完整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用细枝末节的小事将人物的内心摊开,让每一位读者亲身感受着他们的挣扎、无奈、悲恸。
相信每个读者读完这本书都会有很多感触,合上书的那一刻,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心绪难平,它适合每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的我们去阅读。希望你我都可以摆脱他人,找到自己。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