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的江山:文化中国的来源》有感

□秦文平
作为一个业余时间喜欢读点中国历史方面书籍的人,读所谓的“信史”当然更“省心”:静看一个个王朝历经兴替,依次更迭,不但能给自己的生命增添一些成长,督促着人学会自我开解,也能增强自己隐性地探寻自身未来道路的挑战心理。历史上,有那么多珠玉在前,我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又能做到哪个地步?在这个自我验证的过程中,我的哪些借鉴和探索能被称之为有意义的?我又如何让每一次的借鉴和探索都尽量对自己的成长都有着特别意义呢?
但是,历史里的“王朝中国”真的就是全部的中国了吗?真的就是中国全部的历史了吗?那些我们尚且没在历史书里学过,却倔强地纷纷要用自己的出土文物“留下姓名”的各地区的“史前文化”怎么算?《山海经》里怎会全都是不经之谈?人面鱼纹,不就是先人对美的一种解读吗?陶器,是人用自主的意识,巧妙地用土、火、水造出了世上本没有的东西,还把自己心满意足的自得与生活方式进行结合,画了上去。不是说崇拜自然物质的本来属性,并且处处乐于使用加以雕琢的自然物质就是其他的先民们“懒惰”了。
比如良渚文化中随处可见的玉制品,不是因为那时的玉分外地多而廉价,令人十分惊叹,而是随葬品美的各有区别,又等同于默默点出墓主的“身份证”。璧、钺、琮,端雅大气,各司其位。只是这样的“守序”,虽然有着良渚人想要发扬的玉一以贯之的清贞刚正,也有一种甘于固守圆融、通达面对命运的傲慢,透露着后人纷纷想吐槽的僵化。
还有河姆渡文化、马桥文化、庙底沟文化……哪一种不带着王朝文化难以用固有眼光去解读的神秘?又有哪一种不因为发现的文化尚且没被“信史”的“模子”套住,而得以令人能够继续肆意想象其背后的故事呢?我们熟知的历史和考古,往往是已经习惯于互相“帮衬证明”的样子,但是先民们的史前文化则因为距今过久,还没有过多地被这样的思维影响,至少在本书中,正是由两位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结合新颖的史学研究角度,为我们指出了这样的方向。在东方这片博大土地的江山之上,一代代人造就的文化历经变迁,无论其中还有多少能流传下去,乃至对后世产生影响,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因为我们每个人不也就像那些兴盛一时、数年后很可能就会烟消云散的文化一样吗?我们在研究这些文化的时候,该怎样永远保持一颗探究之心又不会因此注定的消亡感到丧气呢?又该怎样把这样的心态对应进生活而依旧能保持心态平和呢?
文化使江山的意义变得再也不是单纯的沧海桑田,江山让文化因为隔绝和沟通变得多姿多彩。曾经的史前的中国将永远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而我们也将成为未来对过去的记忆的一部分。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