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芝诗集》有感

□布日古德
在这个快时代,当下能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是一件幸福的事。青少年时代,我读书是读故事、读新鲜,囫囵吞枣读完,立马到班级、孩子堆显摆自己的能耐。如今,回过头来看这种囫囵吞枣也大有益处。不久前,得到一部上海译文出版社傅浩译注的《叶芝诗集》(增订本),这是国内较为权威的一部《叶芝诗集》。我所说的权威,一是傅浩潜心研究叶芝三十几年,大学时期就与叶芝结下了不解之缘。傅浩先生从1983年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上三年级时开始接触叶芝,并动手翻译叶芝的诗作。尽管那时候傅浩先生并不太懂,也不是很喜欢,只是想把这位名作家作为研究现代英诗的一个起点和英诗翻译练习的一个对象。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傅浩先生把大部分时光都抛给了叶芝。二是在诗集的选本上,国内以及台湾的一些版本几乎都出自傅浩先生之手,多达八九种版本。三是我手中的这一部《叶芝诗集》属于叶芝抒情诗全集,在诗歌作品的数量上是收录最全的。另一个权威就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老教授赵萝蕤、李赋宁先生也积极推荐、赞赏、支持学生傅浩对诗人叶芝的诗作进行一次系统的翻译。所以我手头的这一部《叶芝诗集》(增订本)就有了我仰望的光彩。
威廉·巴特勒·叶芝,亦译“叶慈”“耶茨”,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叶芝1865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画家之家,祖先是英国的移民。在伦敦上小学时,叶芝一度受过相当严重的歧视和欺负。因此叶芝的诗歌作品在抒情的成分上爱憎分明。1886年,21岁的叶芝结识了芬尼亚运动的领导人、爱国志士约翰·欧丽尔瑞。在他的影响下,叶芝创作了一部分具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他创作的诗歌也开始从古希腊和印度题材转向爱尔兰民俗和神话题材。1889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乌辛漫游记及其它》就反映了叶芝早期创作方向的转变和确定。1892年,叶芝的第二本诗集《女伯爵凯瑟琳及各种传说和抒情诗》更集中地以爱尔兰为题材,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感情。
叶芝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诗人,他主张写自己主观的切身体验,而非对外界的客观观察。他强调:一个诗人总是写他的私生活,在他最精致的作品中写生活的悲剧,无论那是什么,悔恨也好,失恋也好,或者仅仅是孤独;他从不直话直说,不像与人共进早餐时那样,而总是有一种幻觉效果。从这一点上看,叶芝的诗完全符合这一性格定制的标准。写实有生活,就是“最好的私生活”。
读叶芝的诗,能使我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去,那就是作为一个诗人、作家所具备的潜意识的创作思路、题材选项、立意标准都聚焦到“写实主义”上。首先一个真正的诗人是用过滤镜选项,抓住生活最可入诗的那一部分。其次写实不是简单的复制,应该是诗人通过自己创作的作品为社会点穴,为生活揭示格调高雅的哲理,留给读者一个最可回味的飞白。另外诗歌写实不是记叙文、散文的分行,而是通过较为哲学化、哲理化的物象,为读者创造一个合理对接感情的空间,激发读者的爱憎分明情绪。
叶芝的《当你老了》取材一个真实的故事。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时年22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叶芝对于茅德·冈一见钟情,而且一往情深。1891年7月,叶芝误以为她对自己做了爱情的暗示,立即兴冲冲地跑去第一次向茅德·冈求婚。她拒绝了,说不能和他结婚,希望和叶芝保持友谊。此后茅德·冈始终拒绝叶芝的追求。茅德·冈1903年嫁给了爱尔兰军官麦克布莱德少校。即使茅德·冈在婚事完全失意时,依然拒绝了叶芝的追求。尽管如此,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
叶芝一直在期待中煎熬着,直到52岁才和另一个女人结婚。生命垂危时的叶芝还是无法忘记茅德·冈,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还给茅德·冈写信,约她出来喝茶,但还是被拒绝。而且茅德·冈还坚决拒绝参加叶芝死后的葬礼。
抒发情感、彰显现实,找准感情的突破口,诗是倾泻感情最好的风景线。于是爱情无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叶芝写下了很多关于他对茅德·冈情感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读了叶芝的诗,使我进入了另一个创作状态,那就是在诗歌的创作道路上砥砺前行,虚心汲取营养,一定要扎根于泥土,写出有血有肉、能让读者耳目一新的诗。
《叶芝诗集》里处处留下他现实主义的影子,一个个故事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