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慢慢接近一个真实的卢梭
2020.01.08 10:11
——读吉尔丁《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西杨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经典,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传入中国。且不说卢梭的“民权说”与百年中国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关系重大,颇有推波助澜之力,单说一百多年来对中国学人的深入骨髓的影响就足以另成华章。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阅读与反思卢梭思想,再一次谈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时候,由尚新建、王凌云翻译的《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美]吉尔丁著)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体会和感受。
吉尔丁的《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其实就是西方学界对卢梭的研究的侧面见证,当我们打开书页回过头看看那些蔚为大观的说法和见解时,卢梭又一次在我们的面前熟悉起来。西方的卢梭研究热源于20世纪中后期。1947年,施特劳斯的《论卢梭的意图》悄然揭开了研究卢梭思想的新篇章,在卢梭思想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更近地触摸到了卢梭思想脉搏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的脉动。施特劳斯在研读卢梭时尤其关注作品中的文学性特征和表面形式,同时又出于政治哲学的兴趣和敏感而对卢梭作品中的修辞部分尤为关注,从而扭转了当代引领学术主流的解释学的关注方向。影响深远,使得卢梭的作品全貌和隐匿其中的思想向世人敞开,逐渐改变了习传的对卢梭思想的总体印象和认识,学界不得不重新认识卢梭思想的要核和方方面面,而施特劳斯关于卢梭的非凡见地自然成了后世学人研究卢梭的重要路标。
由于受施特劳斯的影响,他门下最有名的两个弟子布鲁姆和吉尔丁都先后对卢梭产生浓厚的兴趣。前者因《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红得发紫;后者就是本书的作者、施特劳斯学派权威刊物《解释》的现任主编、执教于美国圣约翰学院的吉尔丁。可以说这本《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正是他受其师施特劳斯影响的成果,深得施氏解释学要领。他对《社会契约论》的解读即牢牢地靠住“表面即核心”的原则,全书由六个部分组成,依次应对《社会契约论》全书(四卷)中提到的六个主题。从作者对文本结构设计出发,关注不同主题间论证的推进,以及卢梭的相关作品之间的互证,着力捕捉和把握卢梭意图,并将其置于整个思想史的脉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中理解卢梭言说谱系,尤为关切古今之争中的卢梭,如何回归古典却又推进了现代性。通过作者独到细致的眼光,《社会契约论》这部号称卢梭最难懂的著作逐渐显现出较为清晰的轮廓。
然而,倘若我们想在吉尔丁的解读中找到一些对卢梭提纲挈领式的总结,或者类似研究结论式的发言,只能空手而归。作者只是谦逊地跟随卢梭的论证细致推敲,追踪任何可疑的线索。正如作者对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以法语的主格“我”(je)开首,以宾格的“我”(moi)作结的分析所暗示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设计的政治权利原则,只能是一部哲人下降之作。要想全方位地理解卢梭,读者“必须转向卢梭那些以他自身为主题的著作”——这就向我们指明了走向其思想的门径:要格外小心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会将那些想要告诉特定读者的智慧包裹起来,散置在不同的作品之中,期待有心人将这些散落的智慧串起来,小心谨慎地来寻找卢梭在字里行间为我们埋下的线索,直至卢梭敞开面具下的本相,或许,我们才能慢慢接近一个真实的卢梭。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