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宝贵精神不减当年
2019.12.18 33:10
——看《那些年那些事》有感
 
□周玉琦                                                   
我刚看过马树林同志所著、老领导彭典军同志作序的《那些年那些事》,言表心声。看了这本书,使我对树林同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树林同志已到耄耋之年,又有疾病缠身,还能想到并能做到出本20万字的回忆录,很不简单,需有种精神。
什么精神?责任感促使继续作奉献的精神。1988年满洲里被批准为开放城市,1992年又被批准为首批沿边进一步开放城市,三十几年来,满洲里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过程中,树林同志走在风口浪尖,参与领导了改革开放。他有很强的责任感,肩负历史重任,克服很多困难,付出了很多心血,退休后这种责任感仍不减当年,把当时的想法做法,图文并茂地如实呈现出来,提供给后人借鉴,继续作出了奉献。
人生拼搏自我完善的精神。人生几十年,前七八年玩耍,十几年的学生生活,三四十年的工作历程,最后是年老、退休。人生善始善终要靠拼搏精神。树林同志的几十年应该说是敬业拼搏的几十年,在几个工作岗位上都有明显的建树,回首往昔,没有憾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何况人呼!晚年到来,如何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树林同志心中所考虑的问题,这就产生了写回忆录的想法。树林同志很有心计,工作很讲条理,几十年写工作日记,并保存了大量的有关照片,为回忆录积攒了资料。把这些东西准确地梳理出来,提供给后人,使人生得到完善。
不服老晚年求乐的精神。人到老年离开工作岗位,一时无所适从,产生无聊感。长此下去,会给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活动,如走步、打球、下棋、写字、绘画、唱歌、跳舞等。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前半生有丰富的阅历,有东西可写。树林同志写了回忆录,这需要很多精力,查找资料、反复推敲,闲散的时间被占用了,填补了空闲,驱走了寂寞,带来了快乐。事实证明,回忆录写出来了,树林同志“不是满意,而是非常满意”。想到即将出版,“我像刚当爸爸时的喜悦心情一样,太兴奋了”。他自己又说,“可以延年益寿”。这就达到了晚年求乐的效果。
在强大的精神动力支配下,树林同志完成了书稿,这叫精神变物质。当然,这本书不是闲书,时间、地点、人物、内容都很清楚,很有史料价值,有关部门应当留存。
在此向树林同志出版回忆录表示祝贺!顺致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