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见证孩子活出最好的样子
2019.12.04 37:10
——读《亲子滋养》有感
 
□秦文平                                                     
 
很多父母和孩子不惜终日深陷“相爱相杀”的关系里,无非是因为两个群体各自都有本能的、因对方而起的误解。
父母认为,不惜对子女的一言一行严加管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貌似宽松,不会有人在孩子犯错时直接跑过来“教做人”,但是无处不在的、已经发生改变的新时代风序良俗其实对人的要求是更为细致的,即便自己已经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了,可孩子的模仿力和自制力终究有限。加上身处“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个不小心,父母和子女就都会留下广为人知的“黑历史”,所以对子女管教要适度,因为自己的行为出发点绝不是苛刻,只是不希望子女的言行失当被人指责为“没家教”。
子女则认为,爱不是“恒久忍耐和包容”吗?一点小错至于时时提起,必须改正吗?何况有些缺点只是一时松懈。作为父母,如果都不能对自己多加体谅,还每天对自己有这么多的不满和责难,那别人不是更不喜欢?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可言?许多孩子则从一开始对父母的爱的怀疑和失望,干脆变成了破罐子破摔,走上了彻彻底底的叛逆之路。
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和孩子都觉得:我这样的所求,无非是因为“我们终将分离”。
所以,为了面对那最终的离别,父母要求子女尽可能的强大,最好完美无缺、无坚不摧;子女则希望在有限的父母陪伴的过程中,更多地体验信任和温情,能得到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可是我们何曾真正地分开过呢?喜怒哀乐、荣耀低谷,即便不在彼此的身边,我们又怎会不打听、不询问、不暗中伸出援手、不直接表达担心呢?亲子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天然的滋养关系,是双方共同进步、相互扶持的共同人生规划。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子女终将学会一起成长。一起把双方的要求平衡到一个都能接受的范围。
这种感觉,作者在前言中概括得更是到位:“真正的父(母)爱,绝不是什么得体的退出,而是自始至终得体的存在。”毕竟作为父母亲,培养孩子到十几岁,总是有责任先发现问题,得体地调整。
因此,该书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如何发现孩子真实的存在和三种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的父母(即控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和冷漠型父母)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滋养型父母与之对比的差异。第三章和第四章则继续分析三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父母类型和他们造就的病态家庭氛围,会给孩子带来的深层伤害。第五章则深入地探讨了滋养型父母的五种角色(安全基地、情绪容器、天然权威、超级玩伴和冲突陪练),以及五种角色的调和救济等问题,能够使人在看后发现——如果我们总是期待有一个处处得体的孩子,那么学好当一个至少在孩子面前得体之处多于不得体的家长才是人生中的重要体验。
其实没有谁能一定保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能让孩子活出最好的样子,但是学着和孩子彼此扶持,用爱滋养彼此,就足以见证一个孩子活出最好的样子。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