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日古德
一
怎样写好新诗、怎样创作新诗?新诗的落脚点放在哪儿?尽管诗无达诂,但是我们还是要在遵循诗之道的基础上,提高新诗在时代的站位。自古至今诗有平仄、有韵律。新诗是有美感的,有韵律、有节奏、有灵性的。所以新诗要有乡愁,有人情味儿。我们要在生活的泥土里挖掘高品位的矿藏,摒弃那些不高雅的东西。一个真正的诗人、学者、作家是大道至简,注重美学、美感的。一些有良知的作家、诗人以注重关注人民、关注下层、关注生活、关注时代为己任。自古以来诗都和生活、平民百姓、社会兴衰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屈原、杜甫、白居易如此,李清照、曹雪芹、鲁迅、郭小川也是如此。
自媒体自由时代,公众号、头条号、格图都可以玩诗,说实话,好多人还处于学习阶段,还不是大家、大咖,尽管在一些地方小报、小圈子发表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前进有何用。因此要站在诗歌的时代高度,向生活、向基层汲取营养,学习名家,借鉴古今中外有益处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让正能量、有教育意义的新诗占据读者市场。
提高新诗的时代站位,要固本强基,切记写诗转基因。借鉴、切磋和交流很有必要,积极采长补短,补齐自己的短板,从所谓的口语诗、下体诗、口水诗中走出来,你的正能量的奇花异卉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灿烂之花,五十六朵和谐、个性之花在一起,才能花团锦簇。
二
汉语的发声是有音节的,这个音节在汉字的构成上形成了独特严谨的平声和仄声。这四个音节,让中国的古代先民、炎黄子孙在大自然旷野中把繁重的劳动、生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和生活有关的刀耕火种变成悲欢离合的动感场面。这种动感场面,通过有节奏的抑扬顿挫、或悲或喜,甚至描摹大自然产生了最美的发声,这种发声出自内心,抒发感情,讲究平仄,讲究抒情,讲究赋比兴,这欢乐的旷野中,人们或集体悲号,或集体弹冠相庆,或围着篝火分享渔猎后的欢乐和快感,这就是诗和歌的雏形。《诗经》,就是我国最经典的一部诗歌总集。由此可见中国的汉字不但在发声和音节、韵律上让人惊叹,而且在创作诗歌的文本形式上也具中国美。
中国自由诗、古体诗词的美,首先考虑了形体结构美,形美才能带来愉悦感的神美。新诗也要在自己的模板基础上站稳根基,提高站位。讲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诗词,诗歌也可以吸收一些舶来品,外国的不是一概排斥,古代的也不是一概摒弃。毛泽东早就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推陈出新”。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基本核心必须是中国的作家、中国的诗人讴歌中国人,讴歌中国的山和水、讲好中国故事,让古老的诗歌、古体诗词在新时期的大潮中激荡出中国黄河、长江式的浪花,让中国的古体诗词、诗歌像喜马拉雅、黄山、泰山、珠穆朗玛、昆仑山那样让世界人仰望。
三
新诗站在时代的高度,就是诗人创作的目标、感情的抒发点要和时代的脉搏相吻合,用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风格、鲜活的文本创作出深受读者欢迎的好诗。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强调“新时代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最重要课题,它奔腾向前、汪洋恣肆,远远超出我们固有的思考路径和文学经验。就以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古老乡村的现代新生,是乡村社会和生活的重塑,体现着全民族创造历史的意志。当我们深刻理解历史的时候,才能深刻意识到这个时代之新,它的梦想和激情,它的艰难和宏伟,它的规模和深度,我们才能意识到,这是开辟未来的创造,它正在奔腾生成,它必须也必定被铭记。”因此写给读者的诗歌,首先要有愉悦感,愉悦感就是世界是光亮的、色彩的,有曼妙声音的、有节奏的。其次推崇的是意境、意象、哲理、寓意。分行不是诗,朦胧晦涩也不是诗。三是诗歌爱好者、诗人要规规矩矩地写,要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写,诗坛无霸主,文学没领袖。
提高新诗的时代站位,一是要诗人具备政治素质,多走走、多看看祖国的时代大变革,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新成就、新成果;二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重走长征路,看一看革命老区,回顾一下我们的党和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三是在传统诗歌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艺术表现手法,让新诗跟上时代步伐。四是新诗也可以抓好素材,讲好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更有代表性,更具备闪光点。
七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对中国文学事业给予很多关怀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都提到了文学艺术作品要站在时代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文学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指引和激励广大作家坚定文化自信,植根中国大地,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反映时代巨变、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总之,诗歌就是诗歌,诗歌要有时代性,新颖、脱俗,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饱满的感情为大众服务,为诗歌赏悦者服务。诗歌,尤其是新诗一定要剔除晦涩,贴近泥土,打上新时代的烙印。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