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李文平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震撼人心的好书——《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由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写作,李继宏翻译。
我个人对外国作品并不偏爱,因为在网上发现这本书特别畅销,所以产生了好奇心。阅读之后,这本书确实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书中展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遭受到的战争迫害,以及对儿童的非人性虐待。感动、难过、震颤充斥在我心中,还是来说说这个故事是如何感动我的吧!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从小是玩伴、是好朋友,但是他们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的儿子,身份决定着他们享受不同的生活待遇。因为一次风筝比赛,哈桑被阿塞夫强暴了,而阿米尔因为胆怯却装作没看见躲了起来,阿米尔因为自己没有挺身而出自责愧疚,他用栽赃哈桑的手段逼走了他们父子。随后阿富汗爆发了战乱,这涉及了苏联与阿富汗的战争,包括巴基斯坦喀布尔等城市,还有塔利班组织。为了躲避战争,阿米尔随父亲逃到了美国,父子相依为命,阿米尔恋爱、结婚之后,他父亲不久也因病离世了。而他家以前的管家拉辛汗意外地打来电话,这让他又回到了从前生活的地方,此时阿米尔已成了作家。到了拉辛汗那里他知道了一个天大的谎言,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哈桑为守卫这个家已被杀害,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到了孤儿院。拉辛汗知道过去发生的一切,他对阿米尔说:“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开始了寻找索拉博的艰辛之路,这个孩子被孤儿院卖掉,同样受到了和他父亲一样的命运,而且强暴索拉博的那个人居然是阿塞夫——塔利班的刽子手。阿米尔和阿塞夫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索拉博终于被阿米尔救了出来,可是阿米尔为收养这个孩子又在移民签证上出现了难题,没有证明人来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米尔让索拉博再回孤儿院,没想到这个孩子以死来表明恐惧。当索拉博被救活之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回到了美国,阿米尔如释重负,他最终找到了赎罪的路。
小说的语言不是多么华美,小说的情节也不是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更不是传奇英雄,他们朴实、简单、平凡,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才最真实,才更容易引发共鸣。正如作者所说:“这部作品表现人类的体验有多么普遍,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翻译者说:“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