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民族团结(下)

2024-04-18 10:21:29
                         □楚人

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厂1号高炉。包钢是156个建设项目之一。

在包头钢铁公司1号高炉工作的第一代蒙古族工人。

沿边开放后繁华的满洲里市三道街。

沿边开放促进了满洲里的边贸繁荣。

21世纪初,繁忙的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远景。(1999年摄)

中欧班列在满洲里铁路口岸等待发车。(2021年摄)

作业车辆在满洲里口岸铁路集装箱场内装卸集装箱。(2021年摄)

从1965年起到1973年止,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8年的抗美援越斗争,4000多名优秀的中华儿女将鲜血洒在了越南的土地上。满洲里作为抗美援越斗争转运物资的基地,为打败美帝国主义的霸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迅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我国开始系统建设社会主义,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了建成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需要从苏联国内运输大量的工程设备到我国进行安装。由于当时我国的海上运输被美国封锁禁运,苏联援华的工程设备需要走陆路,从满洲里口岸交接换装转运到国内各地。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未结束,满洲里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在保障转运抗美援朝战争军用物资的同时,又承担起转运156个建设项目工程设备的重任。那段时期是满洲里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党中央和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直接关注满洲里口岸的运作。为了切实做好转运工作,满洲里口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运输保障体系,党政军警民齐上阵克服各种不利条件,确保了工程设备随到随换随发。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地复制了一套苏联的工业体系,使中国迅速地步入了工业国的大门,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现在,我国已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专门讲了“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两段内蒙古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其中,“齐心协力建包钢”这一段民族团结佳话,时代背景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包钢就是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里的一个。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包头钢铁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热电厂、包头第二热电厂等项目,为内蒙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满洲里各族人民敢为人先打造北疆内陆第一口岸

20世纪90年代,中苏两国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严重对峙后,两国关系开始慢慢缓和。1989年后,中苏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满洲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破除坚冰,打开国门,满洲里的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

满洲里各族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大胆解放思想,冲破重重难关,于1988年4月成功举行与苏联毗邻地区的首次经济贸易谈判,签订第一份易货贸易合同,成交额为6万瑞士法郎,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经贸往来历史性突破。从此,满洲里边境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易货贸易成交额连年翻番,贸易伙伴遍及苏联、日本、蒙古和东欧各国。

满洲里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沿边开放走在全国前列。1992年3月,满洲里被国务院确立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不骄不躁,对沿边开放城市的未来进行了规划和论证,积极开展对周边国家的贸易,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超前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切的努力让满洲里经济社会在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到2002年满洲里建市百年时,城市框架基本固定,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立体交通通道持续畅通,满洲里从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独具特色的北疆名城。

2009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满洲里时用“风景这边独好”这句话高度评价了满洲里发展成果;用“守土有责、守望相助”这句话高度评价了满洲里戍守祖国北疆大门、深化睦邻友好、促进边疆各族人民团结的重大作用。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守望相助,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俄蒙的合作,做到“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营造“合作、和谐、和美”的良好环境,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殷殷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满洲里打造现代口岸为欧亚第一大陆桥战略枢纽赋新能

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满洲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十几年来,满洲里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立足全国最大沿边陆路口岸的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引领、贸工一体、产旅融合的陆路口岸城市转型振兴之路,加快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以口岸发展带动边城经济社会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满洲里各族干部群众毅然肩负起国家赋予的沿边开放“先行先试”的崇高使命,作为向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和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城市建设重担,进入国家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获得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满洲里以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毅力,在新时代闯出了一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

满洲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中欧班列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自2013年首列苏州至华沙的中欧班列从满洲里口岸出境以来,目前已培育班列线路57条,累计开行数量突破2万列,覆盖西南、华南、华东、东北多个地区50余个大中城市,通达欧洲13个国家28个城市,满洲里国际贸易通道作用进一步凸显,百年历史的中东铁路焕发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赋新能。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先后四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五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我市各族干部群众要牢记嘱托,赓续传承好口岸边城各族群众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发挥满洲里一百多年来红色传统,把历史上红色桥梁之路、伟大共和国的建设之路与当代中国伟大复兴之路打造得更加亮丽多彩。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由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2018年获评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基础上,以边疆“红色石榴籽”党建品牌为总抓手,坚定不移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观点,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全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满洲里口岸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在全力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扛重任、担重责,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实践中展现口岸风采,作出满洲里贡献,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上一篇:重温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民族团结(上)
下一篇:鸿雁传书国门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