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民族团结(上)

2024-04-16 10:12:29
                            □楚人

1923年初,瞿秋白从苏联回国后留影。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

1923年,孙中山会晤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奠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

1951年,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与满洲里市领导等在满洲里市政府办公楼门前合影。

中东铁路地图。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中模拟的中共六大会场。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位于莫斯科市南部郊外。

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续写了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结合满洲里独特的红色历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做好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满洲里这座城市因1901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建立。1907年,满洲里正式开设商埠,繁荣的满洲里在当时享有“东亚之窗”的美誉。满洲里作为全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在过去的120多年中,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大格局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党和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红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各阶段,满洲里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全力服务保障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满洲里力量。满洲里取得的巨大成绩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全方位展现了“模范自治区”口岸风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满洲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桥梁

由于中东铁路的兴建,满洲里是最早连接沙皇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口岸之一。作为国际交通要道的满洲里因其紧邻沙皇俄国的地理位置,最先受到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通过观察1919年在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看到了中国乃至东方革命的美好前景。为了世界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需要向东方输出,东方的革命者同样需要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历史选择满洲里成为这两种需要碰撞和对接的桥梁。在列宁和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下,被称为“红色之路”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于1920年在满洲里建成。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给予了不同寻常的高度重视。

列宁和共产国际派往中国肩负“同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的特使维经斯基,以及维经斯基的继任者马林先后从满洲里入境,辗转到北京、上海开展革命活动。马林于1921年7月21日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途经满洲里赴北京就任驻华代表,后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苏联是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成为中国和亚洲许多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人们向往之地,而满洲里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为中国共产党人和早期革命者实现这种向往提供了可能。

1920年12月,瞿秋白以特派记者身份途经满洲里前往苏联考察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情况。1922年9月,陈独秀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通过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出境,前往苏联彼得格勒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1924年5月,李大钊乘马车从满洲里出境,率中共代表团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6月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把中东铁路作为六大代表前往苏联最便利的重要路线。这是中共百年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作为中东铁路在中国境内最后一站,承担着保障出席会议140多名六大代表中大多数人员安全出境和回国的重要使命。瞿秋白、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邓颖超等92名六大代表均经由满洲里出境。在中共中央周密安排和秘密交通站人员不懈努力下,虽然有些代表遇到了一些危险情况,但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得以顺利召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遭到了破坏。但秘密交通站的同志们克服困难不畏艰险、不畏牺牲,至1934年5月先后护送70多人出入境,其中还包括越南、朝鲜的革命同志。

从1920年到1937年,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存在了18个春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系统总结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明确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了党在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主张。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门作出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认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问题对于革命有重大的意义,特委托中央委员会于第七次大会之前准备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材料,以便第七次大会列入议事日程并加入党纲”。

1925年10月,蒙古族革命者乌兰夫同志被党组织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乌兰夫同志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莫斯科召开期间,乌兰夫同志承担了一部分秘书厅的翻译工作,为大会的胜利召开作出了贡献。1929年,乌兰夫同志秘密回国,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长期开展地下工作,打响了内蒙古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抗战胜利后,在党的领导下,乌兰夫同志想方设法解决了内蒙古东西部长期分隔的问题,提出建立自治政府的初步构想,后在内蒙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满洲里是战争物资转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枢纽和通道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较早在满洲里建立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洲里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政权的坚强领导下,满洲里为全国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援越抗美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解放战争爆发。满洲里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对苏联联络的重要通道,承担了绝大部分苏联援助物资换装转运任务,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后方和坚强堡垒。1947年1月,军运工作开始,由于铁路换装机械设备打乱了原有的换装转运工作秩序,中共满洲里市工委和西满军区驻满洲里办事处组建了由各族群众组成的数百人的“搬运工会”,采取人海战术,手拉肩扛,确保了车到人到及时换装,为东北全境解放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他们支援的军用物资和装备大多从满洲里入境换装运往前线。1950年至1953年,满洲里口岸完成进出口货运量740多万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建国初期各项工作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满洲里各族军民团结奋斗,克服天寒地冻、换装机械少、货运量大的困难,把数百万吨军用物资抢运到前线,形成了钢铁运输线,为夺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从杜鹃花开到漫天飞雪(下)
下一篇:重温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民族团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