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父亲吴长胜(上)

2021-06-22 10:24:57
□吴建起


1979年11月,吴长胜与亲属在天安门广场合影。
 

1995年,吴长胜老人70岁时,与妹妹吴秀芬和子女们在国门合影。
 

2006年,吴长胜老人与子女们合影。
 
 
 1983年夏季,吴长胜与老战士们在北戴河合影。
 
1995年8月,吴长胜等老同志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前合影。
 

1995年8月,吴长胜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前留影。
 

1991年2月19日,吴长胜老人与子女们合影。前排左起为吴海燕(吴建起之女)、老人怀抱为吴沁柏(吴全友之子)、郑楠(吴桂琴之子),后排左起为二子吴全友、长子吴建起、女婿郑立平、女儿吴桂琴、二儿媳李凤珍、长儿媳孔灵芝。
 
我的父亲吴长胜1925年4月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全家五口靠祖父给地主打短工和租种地为生。我父亲从小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讨饭娃,刚懂事起就拎着讨饭篮沿村乞讨。在他13岁那年,讨饭讨到了一户财主家,财主家突然窜出两条狗,把我父亲的腿咬得鲜血直流,狗主人还在一旁讥笑他。他气的同狗主人讲理,对方不但不讲理,反而打了我父亲一顿。父亲回家抱住我奶奶痛哭一场,赌气立誓饿死也不再讨饭了。后来听村里人说,毛主席领导的红军专打土豪劣绅,是专为穷人出气的队伍。从此,他就天天想夜夜盼能当上一名红军战士,到处打听红军的下落。
一天,一位姓王的同志来到村里,给他讲了很多革命的道理,问他愿不愿意参军,当时他也不知道姓王的同志是干什么的,后来才听说他是义勇军工作队的。就这样,经这位王同志的介绍,1937年2月,13岁的父亲在河北省肃宁县光荣地参加了红军。
来到部队上,首长见他人小就分配他做了连队通信员。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他在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当通信员。358旅旅长是张宗逊,政委是李景泉,715团团长是王尚荣,政委是朱辉照(这些首长在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都被授予了上将、中将军衔)。听父亲讲,1939年部队奉命由河北转战山西,当路过大同至太原间的同蒲铁路时遭到日寇埋伏,部队前进受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营长命令他火速到团部请示,他冒着敌人的炮火赶到团部,向团长汇报了情况,团长命令,死不了就前进,打一段,走一段。当他赶回来时,部队已伤亡一半,营长命令他再向团长汇报,团长听了汇报后,见他很机灵,便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从小受苦没有大号,家乡人都叫我吴蛋”,一旁的朱辉照政委听了哈哈大笑,便说“你就叫长胜吧,将来做个常胜将军”。从此我父亲就得了长胜这个名。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名字,不由就想起他的团长、政委。在同蒲路战役中,由于部队执行团长的命令,边走边打,战斗持续了四天,历经千难万险,部队终于到达了山西宁武。按照总部命令,就在山西宁武、武安、克兰、兰县一带打游击。
1941年部队改编。改编后,我父亲到了358旅第8团警卫班,给余秋里政委当警卫员。在此期间,敌人加紧封锁,部队白天只好躲到山里村中,给养严重缺乏。为了避免敌人搜山扫荡,战士们只好夜间到敌占区去征粮。征粮的工具就是用两头扎紧的被子卷成的口袋。给养没解决,疾病又向战士们袭来,全团有三分之二的人得了夜盲症。
1942年初,敌人更加猖狂,指挥部命令把地方政府迁到黄河以西的陕西新县一带,那里离延安只有800里路。部队奉命掩护政府机关安全转移。谁知部队还没起程,凌晨两点就被鬼子突然包围了。首长命令,“坚决打垮敌人,保证机关安全渡过黄河”。敌人的炮火猛烈袭来,战士们又大多得了夜盲症,看不着前进目标。首长果断地命令战士们大喊大叫,以声势威震敌人,同时轻重火器一起开火,敌人摸不准我军的情况,以为我军事先布好了埋伏只好撤退。
1943年,胡宗南匪帮妄想夺取延安,朱总司令命令部队火速赶到延安。部队不分白天黑夜,从山西急渡黄河,向延安挺进,沿途老百姓端出绿豆汤和食品慰问战士们。经过紧张的急行军,终于来到延安漯河川,这里人烟稀少、住房困难,战士们就用树枝搭成凉棚宿营。天气不好,几乎每天都下毛毛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了棚内还在滴答不停。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毛主席派人给战士们送来了大镐等劳动工具,让战士们掏窑洞建家园。父亲也向首长请示想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首长爽快地答应了父亲的请求,父亲就参加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去了。通过昼夜不停的劳动,战士们终于掏出来一个个窑洞。但刚刚掏出的窑洞非常潮湿,在里面睡一宿觉,身上衣服就湿漉漉的,非常难受。接着,战士们又自己动手上山开荒种地,春播秋收忙个不停,辛苦的劳动最终让当年有了个好收成。冬季农闲时就抓紧时间军事训练,为了掌握过硬的杀敌本领,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投弹瞄准,年末父亲被评为一等劳模和特等射手。
1943年3月7日,经连长郑克权、指导员罗殿英介绍,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5月1日,在延安大礼堂,毛主席、朱总司令亲切地接见了参加南泥湾大生产的垦荒战士。毛主席称赞战士们是革命的先锋,朱总司令说“你们是开荒的模范,又是战斗的英雄”。领袖的亲切话语影响了父亲一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
在保卫延安和参加南泥湾大生产期间,首长一有时间就让警卫战士们学文化,使得警卫战士们的革命觉悟和基础文化都得到了提高。垦荒战士们硬是靠着一把锄头、一杆枪将昔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日寇宣布投降,部队从延安转战山西,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作战。此时,部队已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358旅716团2营5连。到达山西的头一仗打的是三角镇,第二仗打的是汾阳,接着指挥部又命令部队到绥远打谅城,随后打卓资山,卓资山一战消灭了敌人一个军。紧接着又攻打包头,同傅作义的部队交战,由于天气不好,部队伤亡很大。西北野战军副总指挥张宗逊命令部队返回攻打大同,当部队将大同周围拿下准备攻城时,傅作义又从后头调来增援部队,我军只好放弃大同去攻打集宁。贺总指挥命令部队拉上袋口,准备全歼集宁敌军。第二天拂晓,团长王绍安召集营以上干部开会,研究作战部署。下午我父亲所在连接到命令,天黑开始行动。天渐渐暗下来,部队默默接近最高山头,连长命令他去通知二排第一个出击,部队继续向上摸进。当他离开连长没有几步远,司号员吹起了号声,敌人的火力一齐向他射来,他只觉得脚一软眼一黑便什么都不知道了。从昏迷中醒来后,一想到自己的职责,他爬起来继续走,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见到了二排长。返回后又到指挥部向王团长汇报了情况,团长见他受伤,命令其马上进行包扎,后送往山西五寨县师部医院救治。由于伤势过重,三个月后才得以下炕,四个月时伤势仍未痊愈,他心急要求归队,但医生却说他已残疾不能归队,他听后心情十分难过。后来听护士讲,358旅回延安了。
1947年3月,据说是政治部的一位同志来医院动员他或回家乡或在当地安家,父亲当时既不想回家也不打算就地安家,一门心思就想回到部队去。这位领导说,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已经不能归队了,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拖累部队,父亲听后心里十分难过。1947年春,当时23岁的父亲就同其他两名伤员(一名副排长失去一条腿,一名排长双目失明)一起回了家乡。临行前,政治部领导讲,组织关系回地方去办理。
 
 
 
□本版图片均由吴建起提供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二十二)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