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与鸟巢(上)

2023-05-12 11:27:16
——评张晓雪的组诗《立交桥下》
      □布日古德                                                
 
      张晓雪,诗人,著有诗集四部,评论集两部,获各种奖项数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曾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花城》等杂志发表诗歌、随笔、评论数百篇。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莽原》杂志副主编。
立交桥下
之前
这里是麻柳树和梧桐树
现在是立交桥
 
鸟雀笃信旧物
走了很远的路
朝着自我安慰的巨柱
晃荡 扑翅
 
持久的闪动
像落在人性
良知上的一道难题
旋入我的眼中
夹着击撞
 
而天空静得模糊
已不问人间之混沌
天空就此珍重呵
此处请你关闭惊雷和闪电
      点评:
      作家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任何文艺作品要想在当今的时代拥有自己的位置,取决于其作者对现实生活观察和思考的深度。
      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能够瞬间与热爱大自然的读者产生共鸣。快速发展的城市应该与自然万物相互融合,和谐共处,人类不应该自私地为了自己便利的生活,而去破坏其它生灵的生活环境,无视其它生灵生存的需求。人类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某种程度上是人性和良知的泯灭。
      “鸟雀笃信旧物”,它们遵循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繁衍生息,与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不能失去家园,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人的家园是乡愁的根基,没有了家园没有了文化土壤,灿烂如歌的文化积淀物就会失去自己的坐标,成为“人间之混沌”。不应让生灵失去家园,就是这首诗的主题。退一步讲,人类随意拆迁万物,等于是在自掘坟墓。
      诗人的隐喻手法运用得极为新颖,象征也极为贴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诗人虽然留给读者人与自然关系的难题,但没有主动地去解答,作者显然有自己的答案,只是把答案作为一把钥匙握在手里,希望读者们用行动解答这个问题。
      立交桥下,人与鸟类的矛盾在时代的变迁中尖锐如刺地对立起来。随着一座座大都市向高科技、现代化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乡村也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只不过,乡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田园牧歌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桐木与音色
为了打破沉默
桐木把自己分给了琵琶
古筝和箜篌
不为谁的耳朵
 
半个轮回
忘我地滑动指间的音符
 
有的音色淡薄
说的是人间低处
有的漶漫未及退去
坚持着无掌声的高潮
若有若无的
令天空即刻变暗 变窄
疏通了低低的怨言与敌对
我喜欢这无限的声息
经由挺拔投身
 
风格避让 曲调微苦
因物我两忘
而保持着顽固的单纯和不在意
      点评:
      一棵绝好的桐木,是绝好的乐器主材。
      万物如果保持自我,可能一生的行动轨迹都没有变化,一棵绝好的桐木在森林里寂寞生孤独死,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关注。但是,一棵桐木一旦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乐器,它的主体便会永久被掌声和赞叹环绕。
      在宗教的世界里,生灵在各种曼妙与奇怪的世界中游历和徘徊,人也不例外。在不同的世界游历,人可能会丢失自我,而音色、音节、韵律,既可以让你从失魂落魄的生活状态中找回自己,也可以让你在欣喜若狂中超脱。
琵琶作为弹拨乐器的首座,像一个伤感的乐女,它那玉碎般的声音,其表现力足以让你顿时体会到何为失魂落魄;一架古筝通过宽广的音域、柔美清澈的音色,不知不觉就能把你带进一个沧桑的世界;无论平时你是多么阴柔的一个人,一柄箜篌也会让你阳刚起来。这些绝美的声音,都被诗人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本诗的主旨是要求读者在不断变换的世界中掌握自己,把控自己,发挥自己。就是因为本诗有这样的主旨,这首诗才会“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这首诗蕴含的音色之美,值得读者慢慢地回味。
 

上一篇:诗词名句
下一篇:《乒乓响亮》